讓孩子畫出自己心中畫
讓孩子畫出自己心中的畫
【摘要】要激發孩子的繪畫興趣,提高孩子的繪畫技能,發展孩子想象力、創造力。我們要利用繪畫活動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探究多種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關鍵詞】幼兒;繪畫;興趣;技能;方法。
孩子在幼兒時都喜歡拿起筆來進行繪畫的,這是孩子們的天性,繪畫活動是發展孩子想象力、創造力的有效手段,我們要利用繪畫活動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綱要提出“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為激發幼兒繪畫興趣,我重在繪畫過程和評價作品上和作品展示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設計孩子喜歡的繪畫內容
繪畫更離不開幼兒的直接經驗,內容要來源于自然,真實生活。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興趣,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作為做畫的內容,事前進行調查、鋪墊,這樣孩子繪畫效果是最好的。實踐證明如果教師安排的內容不感興趣時,不管教師怎樣去引導其結果都不是理想的。表面上完成了教育目標,實際上孩子沒有真正學懂。教師如果設計了孩子喜歡的內容繪畫,那效果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表現很開心、很投入、很忘我地陶醉于繪畫的過程之中,孩子的學習效果非常好。我們努力設計孩子喜歡的內容作畫,使孩子畫畫在活動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充分發揮孩子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指導孩子畫畫時,只要求內容。不要就模式。如孩子在畫《蝴蝶》是,只要求他們用點、線、面、對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蝴蝶的形象就可以了,其他的如裝飾、背景等讓孩子自由添畫,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二、積極評孩子的作品是興趣的保證
孩子的每一副畫教師都要積極地去評價,都用激勵的、表揚的語言去做。只要這副畫表達了孩子自己的心聲就是好畫。要理解知道孩子的想法,從兒童的角度去欣賞,不追求完美。每一根線條、圖形、色彩能傳達的幼兒的思想和情感,贊賞表揚孩子的點點滴滴的創造。讓孩子們互相學習、行分享、交流使他有、互相欣賞,互相評價。采用適當的方法獎勵辦法,讓他們得到滿足,受到激勵。不管孩子會畫不會畫,畫的好不好,在孩子作畫的過程中都要給予他們親切、耐心的指導,讓孩子有愛的感情體驗,從而激發孩子繪畫的興趣。教師盡量少干預孩子的繪畫內容,強調創造的過程和情感體驗,不要注重幼兒的創造結果,要在不影響孩子的興趣時,在適當的時候教給孩子技能技巧,讓孩子畫出心中的畫。
三、注重創設良好的美術教育的環境。
美術教育環境就是在教室里掛滿了各種圖形,或這節課的內容以前學生的作品陳列出來。來刺激孩子對圖形的認識,給幼兒美的體驗。其次,在孩子作畫過程中,多準備一些本節課模型,把這些模型藝術的擺在教室當中,指導孩子盡情地去觀察,觀察它們的特點。努力在孩子作畫的過程中,把課堂布置成“畫”的天堂,創設良好是美術教育的環境。
四、為孩子搭建展示才能的平臺。
多方面搭建孩子展示繪畫才能的平臺,給孩子創設可表達和展示才能的機會,通過活動使孩子產生強烈的成功感并樹立自信心,增強孩子繪畫的興趣。第一、建立各種形式的展區。充分利用幼兒園的各種板塊展示孩子的作品。如,幼兒園各個活動室的墻壁、走廊、臥室、飯廳等的墻壁布置展示孩子的作品。第二、積極組織孩子參與廣場文化和社區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感和自豪感。另外,幼兒園定期舉辦各種畫展,組織開展各種繪畫比賽。使孩子在這些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也能讓幼兒欣賞到別人的作品,互相學習。
總之,激發孩子的繪畫的興趣,提高孩子的繪畫技能方法很多。只要讓孩子畫出心中想畫的就是好的方法。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