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中學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啟示
從做中學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的啟示
(原作者:李月)【摘要】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理論影響了中國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和教育實踐。本文在介紹和分析杜威實用主義的“從做中學”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探討其對我國教育工作的啟示和借鑒之處。
【關鍵詞】“從做中學”;杜威;實用主義;教育
1、前言
成功的教育可以造就一代人,失敗的教育可以毀掉一代人。毋庸置疑,中國現在的教育模式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而美國教育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哈佛、耶魯等常青藤大學名滿全球,成為全球學子們心中的圣地、夢寐以求的殿堂。那我們理所應當的反思一下自身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上的不足之處,借鑒美國教育的先進之處。
現代美國人的教育理念起源于實用主義,實用主義是20世紀美國的一種主流思潮,是理性主義者和經驗主義的調和。其代表思想家杜威的實用主義進教育思想給美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其影響下,崇尚科技、追求創新成為一種精神。
杜威曾經說過:“一個兒童要學習的最難的課程就是實踐課,假如他學不好這門課程,再多的書本知識也補償不了。”關于教育方法論,杜威提出了“兒童中心”和“從做中學”這兩個口號。他宣稱:一切教育應以“兒童為起點,為中心,為目的”。他認為教育不是要兒童獲得前人積累的文化科學成果,而是要兒童自己去獲得知識和技能,來適應生活環境,教育的意義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鼓勵兒童“從做中學”。杜威的“從做中學”教育思想對我國現有的教育現狀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2、杜威的“從做中學”教育思想對我國現有的教育現狀的啟發意義
2.1教育要注重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傳統教育以課堂為主要戰地,以書本為主要材料,以老師為主要中心。老師教,學生聽,對知識的運用也不過只是停留在解題做題的淺顯層面上。中國的學生很會做題,很會考試,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考試解題上,卻忽視了學習知識的真正目的,那就是指導實踐,運用實踐。真正需要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時,卻缺乏實踐性,靈活性,和創新性。一味傳授知識,強硬灌輸與生活無干的教條,脫離社會現實和不顧兒童身心發育的規律,結果是不僅無法使學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識,反而激發起學生極其嚴重的厭學情緒,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才能,窒息了學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慧。
為了糾正傳統教育的弊端,杜威提出,學生必須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關在課室里,單純灌輸書本上的知識,既不是真正的學習,也無法帶來真正的成長。杜威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成長,成長就是經驗的不斷改組或改造。而在傳統的學校里不會有經驗的發生和改造,因為那里脫離了生活。經驗只有在生活的動境中才能發生、才能改造,也即只有在行動中、在實踐中、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有真正的成長。
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該不是以“書本中心”“教師中心”,而應當“在做事里面求學問”,學校課程的中心應是學生本身以生活化為主的社會活動,其親身經驗獲得知識。教學就應以表現個性和培養個性,以自由活動和從經驗中學為主,做才是根本。如果沒有做,學生的學習就沒有依托,必然會抑制他們創造才能,阻礙他們的自然發展。學生生來就蘊藏著充滿生機的沖動,有一種要做事的天然欲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我們應該把他們在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緊密聯系起來。
杜威稱“從做中學”是一種“科學的方法”。他認為按照“科學的方法”去處理問題,便可得到某種經驗;而“科學的”方法又是人類思維反省的過程。他把思維過程分為五步。與此相適應,教學也有五個階段即:學習者的“經驗的真實情境”;“情境”中促使學生思考的“真實的問題”;對付問題的知識;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設想,并將其整理排列;學習者把設想的方法付諸實施,檢驗這種方法的可靠性。他主張“做中學”,強調學習者的個人的直接的主觀經驗,提倡學生的個人摸索,重視實用的知識。
參照杜威的思想,開展綜合實踐課是很好的一個途徑,我們可以為學生設計一項新課程,穿插教材的每一章中,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動手去做,在做中學習,在做中掌握知識本領,使他們有機會親自探索科學奧秘。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筆者周邊的一些學校開展教師制作教具比賽,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行設計學具比賽,各級政府還組織青少年舉行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大賽等。還可以開展精彩紛呈的陽光大課間活動。這些“從做中學”的舉措,可以緩解學生學習疲勞、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2教育要轉換角色,改善師生關系
“從做中學”,學生是主體,老師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老師合理的引導,正確的教育對學生的實踐活動作用重大。而教學的成功與師生之間民主關系和心靈上的融洽分不開的。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應目標一致,彼此尊重。教師是施教的主導者,是學生的表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才會使學生感到教師可親可敬,才會尊敬、信任教師,主動接受教師的教育,也才容易將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
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首先取決于教師,要求教師教學話動中做到: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是正在成長的青少年.知識經驗和生話閱歷較少。許多方面存在幼稚無知,但他們已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給學生探索的機會,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機會。教師要經常征求、聽取學生的意見和看法,善于采納有益的建議,不斷改進教育和教學方法。
因材施教。要在了解學生個性特征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教學,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使學生不斷地發揚成績,克服不足。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
尊重學生的勞動。要不斷鉆研教學業務,認真備課。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在教學活動中做到教學相長。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要諷刺、挖苦學生,更不應體罰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愉快、充實的教學氛圍和教學實踐活動中掌握新知、發展智能、完善個性。
2.3教育要面向主體,滿足主體要求
傳統教育認為教育是由外而內的一種灌輸,教育的目的是對人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塑造,教育是為了將來生活的預備,而罔顧學習者的興趣、需要、欲望及目的;學習和教學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將來,而非為了現在。
進步教育認為教育是由內而外的一種發展,是顧及到學習主體的心理條件的,對于學習者的興趣、能力、欲求是兼顧的,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須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實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價值觀要求,社會發展要求,實踐技能要求。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身經歷和探索在生活成長道路上將會遇到的問題,探索解決的方法,而教師沒有必要給學生規定做法和教條,只需站在一個高度給學生方向性的指導。
3、結語
學習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提高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的見解能有助于我們走出中國教育困境,指導中國教育變革,提高我們的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杜威.教學與思維[M].商務印書館,1936.
[2]杜威.我們怎樣思維
篇2:杜威教育思想對課程改革啟發
杜威的教育思想對課程改革的啟發
從當前教育家通過實踐、考察、探究,從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方面,構建了教育家的學科結構主義理論。而“做中學”原則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杜威的“做中學”原則,將對我們當前中國的教育課程改革有一些有益的啟示。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注重對知識結構的理解,提倡發現學習。在杜威的理論中“做中學”原則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正在如火如茶地進行和深化中,人們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其中。在這場改革與發展中,教育的課程改革處在一個尤為顯眼和重要的位置。這使我們不得不用理性的態度和精神去申視和感悟杜威的“做中學”原則,從中領其深刻的思想實質。
1.“做中學”原則的基本觀點。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念中的三個核心命題,這三個命題緊密相聯,從不同側面揭示出杜威對教育基本問題的看法。對知與行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在杜威看來,“從做中學”充分體現了學與做的結合,也就是知與行的結合。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
2.“做中學”原則對我們教育的啟示。
杜威的“從做中學”對于我們當前的教育改革,他的教育思想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奠定了豐富的理論根基。我們應抱著科學的態度,用發展的眼光,深入探究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學為中用,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存在著重視教材忽視學生的經驗和活動等不良傾向,教育和社會存在脫節現象。教育不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杜威的“做中學”恰恰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對于教育改革來說,把知識技能和智力間的關系,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和學科缺乏整合的現狀,更好地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加強課程內容與生活及社會,科技發展之間聯系。搞好教育是萬萬不能離開勞動的實踐的。
對文化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坐在課堂里面“教師講、學生聽”方式生煩,教學依然老一套,教育勢必也得不到長足健康的發展。而杜威認為,用“從做中學”替代“從聽中學”,必然會促及學校課堂教材上發生變化,從而使學校的整個精神得到新生。“做中學”原則的應用,使得現代的課堂教學根本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課程教學,這也必然的引起課堂教材上的變革。
杜威認為要以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為依托,教育才能很好地發揮其作用,教育改革才能順利進行,否則只能是寸步難行。學生在課堂上不用死板的等待老師傳授知識,他們可做自己想做的事,教師只是去引導,幫助他們。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性,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確定學生未來的職業興趣,改善校園環境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3.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構想。
通過杜威“做中學”原則的學習和分析,我們教育應可以把企業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的實際工作過程作為學習的核心,來個“先行后知、再知再行”,從而做好教育事業。
杜威的教育思想作為實用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鮮明的特色,包含豐富的思想內容。他的教育思想不僅有利于豐富教育理論,也有利于當前我國的教育實踐。可以說,杜威的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結構主義,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教育家,中國
篇3:從做中學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啟示
從做中學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的啟示
(原作者:李月)【摘要】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理論影響了中國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和教育實踐。本文在介紹和分析杜威實用主義的“從做中學”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探討其對我國教育工作的啟示和借鑒之處。
【關鍵詞】“從做中學”;杜威;實用主義;教育
1、前言
成功的教育可以造就一代人,失敗的教育可以毀掉一代人。毋庸置疑,中國現在的教育模式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而美國教育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哈佛、耶魯等常青藤大學名滿全球,成為全球學子們心中的圣地、夢寐以求的殿堂。那我們理所應當的反思一下自身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上的不足之處,借鑒美國教育的先進之處。
現代美國人的教育理念起源于實用主義,實用主義是20世紀美國的一種主流思潮,是理性主義者和經驗主義的調和。其代表思想家杜威的實用主義進教育思想給美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其影響下,崇尚科技、追求創新成為一種精神。
杜威曾經說過:“一個兒童要學習的最難的課程就是實踐課,假如他學不好這門課程,再多的書本知識也補償不了。”關于教育方法論,杜威提出了“兒童中心”和“從做中學”這兩個口號。他宣稱:一切教育應以“兒童為起點,為中心,為目的”。他認為教育不是要兒童獲得前人積累的文化科學成果,而是要兒童自己去獲得知識和技能,來適應生活環境,教育的意義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鼓勵兒童“從做中學”。杜威的“從做中學”教育思想對我國現有的教育現狀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2、杜威的“從做中學”教育思想對我國現有的教育現狀的啟發意義
2.1教育要注重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傳統教育以課堂為主要戰地,以書本為主要材料,以老師為主要中心。老師教,學生聽,對知識的運用也不過只是停留在解題做題的淺顯層面上。中國的學生很會做題,很會考試,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考試解題上,卻忽視了學習知識的真正目的,那就是指導實踐,運用實踐。真正需要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時,卻缺乏實踐性,靈活性,和創新性。一味傳授知識,強硬灌輸與生活無干的教條,脫離社會現實和不顧兒童身心發育的規律,結果是不僅無法使學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識,反而激發起學生極其嚴重的厭學情緒,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才能,窒息了學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慧。
為了糾正傳統教育的弊端,杜威提出,學生必須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關在課室里,單純灌輸書本上的知識,既不是真正的學習,也無法帶來真正的成長。杜威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成長,成長就是經驗的不斷改組或改造。而在傳統的學校里不會有經驗的發生和改造,因為那里脫離了生活。經驗只有在生活的動境中才能發生、才能改造,也即只有在行動中、在實踐中、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有真正的成長。
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該不是以“書本中心”“教師中心”,而應當“在做事里面求學問”,學校課程的中心應是學生本身以生活化為主的社會活動,其親身經驗獲得知識。教學就應以表現個性和培養個性,以自由活動和從經驗中學為主,做才是根本。如果沒有做,學生的學習就沒有依托,必然會抑制他們創造才能,阻礙他們的自然發展。學生生來就蘊藏著充滿生機的沖動,有一種要做事的天然欲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我們應該把他們在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緊密聯系起來。
杜威稱“從做中學”是一種“科學的方法”。他認為按照“科學的方法”去處理問題,便可得到某種經驗;而“科學的”方法又是人類思維反省的過程。他把思維過程分為五步。與此相適應,教學也有五個階段即:學習者的“經驗的真實情境”;“情境”中促使學生思考的“真實的問題”;對付問題的知識;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設想,并將其整理排列;學習者把設想的方法付諸實施,檢驗這種方法的可靠性。他主張“做中學”,強調學習者的個人的直接的主觀經驗,提倡學生的個人摸索,重視實用的知識。
參照杜威的思想,開展綜合實踐課是很好的一個途徑,我們可以為學生設計一項新課程,穿插教材的每一章中,給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動手去做,在做中學習,在做中掌握知識本領,使他們有機會親自探索科學奧秘。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筆者周邊的一些學校開展教師制作教具比賽,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行設計學具比賽,各級政府還組織青少年舉行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大賽等。還可以開展精彩紛呈的陽光大課間活動。這些“從做中學”的舉措,可以緩解學生學習疲勞、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2教育要轉換角色,改善師生關系
“從做中學”,學生是主體,老師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老師合理的引導,正確的教育對學生的實踐活動作用重大。而教學的成功與師生之間民主關系和心靈上的融洽分不開的。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應目標一致,彼此尊重。教師是施教的主導者,是學生的表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才會使學生感到教師可親可敬,才會尊敬、信任教師,主動接受教師的教育,也才容易將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
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首先取決于教師,要求教師教學話動中做到: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學生是正在成長的青少年.知識經驗和生話閱歷較少。許多方面存在幼稚無知,但他們已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給學生探索的機會,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機會。教師要經常征求、聽取學生的意見和看法,善于采納有益的建議,不斷改進教育和教學方法。
因材施教。要在了解學生個性特征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教學,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使學生不斷地發揚成績,克服不足。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
尊重學生的勞動。要不斷鉆研教學業務,認真備課。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在教學活動中做到教學相長。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要諷刺、挖苦學生,更不應體罰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愉快、充實的教學氛圍和教學實踐活動中掌握新知、發展智能、完善個性。
2.3教育要面向主體,滿足主體要求
傳統教育認為教育是由外而內的一種灌輸,教育的目的是對人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塑造,教育是為了將來生活的預備,而罔顧學習者的興趣、需要、欲望及目的;學習和教學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將來,而非為了現在。
進步教育認為教育是由內而外的一種發展,是顧及到學習主體的心理條件的,對于學習者的興趣、能力、欲求是兼顧的,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須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實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價值觀要求,社會發展要求,實踐技能要求。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身經歷和探索在生活成長道路上將會遇到的問題,探索解決的方法,而教師沒有必要給學生規定做法和教條,只需站在一個高度給學生方向性的指導。
3、結語
學習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提高我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的見解能有助于我們走出中國教育困境,指導中國教育變革,提高我們的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杜威.教學與思維[M].商務印書館,1936.
[2]杜威.我們怎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