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小學英語合作學習策略研究結題報告
一、優化合作學習策略提出的背景
1、現有合作學習策略的優點
就在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中,對大多數學校來說,作為一個專職的小學英語教師要負責的有多名學生,甚至更多。在英語課堂上,一方面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兩極分化已有所體現。對此,教師采取的態度是:不管是多是少,是壞是好,有人舉手就是好。這種不積極的態度將導致兩極分化更加明顯,這樣就有悖于英語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
同時,現使用的快樂英語教材教學任務重,課時緊,教師在有限的課堂40分鐘內難以讓每個學生都獲得足夠的“說”的機會,根本無法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來。而合作學習(groupwork或pairwork)
則是解決這一難題的好方法優秀。這種活動形式要求鄰座學生2-4人一組,在教學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圍繞教師所給的話題進行語言活動,這樣教師提供給每位學生的發言機會將增加幾倍,能大大強化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大幅度地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量。它是一種課堂教學策略。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礎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以“合作”思想為靈魂,以“小組教學”為重要組織形式,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形成的一個有利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活潑發展的教學流程。使得英語教學過程真正成為交際合作的過程,因此我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對合作學習進行應用與研究,并嘗到了甜頭,深深地體會到合作學習給我和我的學生帶來的樂趣。
2、現有合作學習策略的弊端
合作學習策略所適用的教學模塊過于局限。在以往的觀察和教學實踐中會看到英語教師經常將合作學習策略運用于操練鞏固階段,而在其他教學模塊卻很少運用該教學策略,大大限制了合作學習策略的功能。學生是具有豐富個性的學習者,英語學科中的不同模塊的學習規律也有所不同,雖然非在任何教學條件下,合作學習都是最佳的教學組織形式,但我們也不能將合作學習策略僅僅局限使用。
在鞏固操練環節,我們需要研究合作學習在其他教學模塊中的優化使用。其次,對不同特點的學生、不同的英語學習階段,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我們必須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開發多樣化的合作學習實施策略,以適宜不同的學習情境。綜上所訴,優化小學英語合作學習策略是有其研究的價值和意義的。
二、課題的界定
什么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礎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以“合作”思想為靈魂,以“小組教學”為重要組織形式,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形成的一個有利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活潑發展的教學流程。合作學習強調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強調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
三、課題的理論思考
合作學習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新學習方式優秀。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因此如何實施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切實轉變,就成了當前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領域的一項重大課題。
在《人民文學》**年第一、二期的“走進新課程”欄目中,刊登了新課程學習方式專題優秀--《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作者系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教育學碩士劉吉林和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王坦。在文中,作者闡述了合作學習的概念,即合作學習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異質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以教學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和策略體系。作者還詳細論述了合作學習中的異質分組、角色分配、合作意識的培養、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評價等。許多國家級刊物也對“合作學習”有很多的論述。有論者認為:合作學習改變了我國長期以來以班級授課作為課堂教學主要形式的局面。也有論者認為:合作學習是老師進行有效教學的教學模式。還有論者認為:合作學習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學習方式。
通過以上的理論學習,使我了解了國內外教育家、學者對合作學習的研究達到了怎樣的水平,也使我對合作學習有了新的、更高層次的認識,更使我的研究有了理論依據。依據這些理論去指導研究實踐,使減少中的盲目性,使實踐上升為更高的理論有了保證。
四、研究目標、內容和成果
(一)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優化合作學習策略,使得合作學習策略在各個英語教學模塊中得以優化使用。同時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開發多樣化的合作學習實施策略,以適宜不同的學習情境。
2、通過研究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注重學生非智力品質的培養與發展,以情育智,追求學生智與情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使他們感受集體智慧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悅,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
篇2:農村小學數學練習設計有效研究結題報告
農村小學數學練習設計有效的研究的結題報告
廣西桂平市垌心鄉王舉小學謝擁軍楊文英
摘要:
關鍵詞:數學結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數學練習是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新授課還是練習、復習課都離不開練習。它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精心設計每堂課的練習,是完成教學任務,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就會發現在數學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通過調查發現老師在數學練習的設計方面存在如下狀況:1.練習單調,形式單一,以計算訓練為主。2.份量不均,隨意性較大。有時多、有時少。3.課堂作業當堂完成少,課后完成多。4.學科之間缺少溝通,不能合理的統籌安排學生的作業量。5.作業格式隨意,書寫潦草。6.注重新授作業,忽視復習鞏固作業。7.新授時作業少,復習期間作業多,學生負擔重。8.教師下水作業少,對作業難易程度不太了解。9.反復訓練多,舉一反三少,不注重練習設計,過于強調練習與教材的一致性,課堂練習題大多是一些條件明確,思路單一,結論明確的封閉性習題。10.書面作業多,其他形式的作業少。
基于上述現象,我們認為有必要對練習重要性的再認識和對練習現狀的重新反思,因此我們課題組提出了新課程下小學數學練習的有效性研究,力圖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確立效率意識,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是有效的,哪些練習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使學生學得既扎實又輕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輕負擔高質量,推進素質教育”這一主題。
二、課題的價值與研究目標
1.本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1)關注小學數學練習活動設計的研究,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2)關注小學數學練習活動設計的研究,可以讓學生所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使學生愿學、想學、樂學,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3)通過對“小學數學練習活動設計的探究與實踐”課題研究,可以促使教師認真研讀現行小學數學教材,達到“讀懂、讀通、讀透”教材的三重境界,從而能活用教材,重組學材,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并最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益。
2.本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研究,探索不同教學內容練習的重難點及練習的多種形式,從而使課堂的練習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改變傳統的作業形式,探索多種課外作業的形式,提高作業效率。
(3)通過實踐研究,轉變教師、學生的教與學方式,與其形成小學數學練習活動設計的有效策略。
三、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其強調學習是由學習者自己決定的,學習具有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學習者主動地去接觸有關的信息,并利用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觀念來解釋這些信息。學習者以自己的經驗和觀點來構建知識,獲得對客觀世界理解并賦予意義。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并不是知識的分配者,而成了學習活動的共同參與者。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教師注意的重點并不在教材上,而是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上面,教師所關注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品質。對學生的評估也就不是單純的以成就測驗的方式去測量學生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更多地重視“質的評估”。
篇3:教科研隨筆記一次課題結題答辯會
昨天參加了連云港市教育學會十二五教研課題結題答辯現場會,我研究的課題"簡約"將于近期結題。這次欲結題的課題很多,我和兩個同事排在了第5組。下午二點不到我們就到了教師發展中心等候,第5答辯室已經來了不少人。大家神色略顯緊張,相互小聲地交流著。我們幾個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答辯現場會,搞不清會遇到什么問題,也沒準備什么材料,心中不免忐忑不安。
不一會,負責第5組答辯的董主任帶著聘請的專家師專附小的潘校長進來了。潘校長面帶微笑,態度和藹,一悉話緩解了大家的緊張情緒。董主任簡單宣布了流程及注意事項,答辯會正式開始了。值得點贊的是領導們考慮的很周到,特提出路遠的農村教師可提前進行答辯,對教師的人文關懷讓人感動。
答辯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潘校長不時對答辨者進行提問或提出一些建議。真不愧是專家,所提的問題一針見血,所提的建議切實可行,讓與會者聽得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