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一年級下教材修改與對比解讀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很榮幸能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學習。下面我先分析一下今年的一年級下冊教材的知識結構和解決問題的內容,然后針對今年新出版的一年級下冊青島版實驗教材的修改內容向各位老師做一下介紹,并和去年的教材進行對比,解讀修改的原因和教學建議,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一、全冊知識結構
首先請老師們一起來了解本冊教材的知識結構和主要教學內容。本冊主要內容有……(略)
二、解決問題
1、第四單元信息窗一:比多、比少問題的解決
信息窗一包括了三類知識點: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兩位數(shù)加整十數(shù)的口算和比多比少問題的解決。由于兩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減整十數(shù)是融合在解決問題里進行的,為了協(xié)助同學更好地理解比多比少問題的算理和解法,在教學時教師們可以把本信息窗分三課時進行:前兩課時分別教學兩位數(shù)加減一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的口算,第三課時再重點解決比多比少的問題,通過反復利用學具逐步形成表象,從而協(xié)助同學理解解題思緒和解法。
2、第五單元信息窗二:解決人民幣的簡單問題
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借助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獨立考慮,也可以借助學具進行操作,喚起同學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來理解。
3、第六單元信息窗五:解決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問題
本信息窗包括兩個教學重點,一是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豎式計算,二是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為了協(xié)助同學更好地掌握知識點,老師們可以把重點分在兩課時進行,先進行計算的教學,當同學已經(jīng)掌握計算方法后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同學更好地理解兩步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三、修改對比解讀
今年的一年級上冊教材與去年相比,共有17出不同,分別是:
1、第4頁第2題
舊教材:“我說你數(shù)”。即一人說出一個數(shù),另一個人接著數(shù),既可以正著數(shù),也可以倒著數(shù);既可以一個一個地數(shù),也可以5個5個地數(shù)。
新教材:題目要求不變,數(shù)數(shù)方法進行了改變:一個一個數(shù)、5個5個數(shù)、10個10個地數(shù)。
對比解讀:修改后同學數(shù)的方法更具有多樣性,可以協(xié)助同學更好地掌握100以內數(shù)的基礎知識。
2、第6、7頁
舊教材:信息窗出現(xiàn)了小朋友數(shù)海鷗、海豹、企鵝的只數(shù)的情境,引入對讀數(shù)、寫數(shù)和數(shù)的大小比較知識的學習。
新教材:信息圖做了較大改動,刪除了海豹。把一群企鵝分成兩群,并注明:“我們有20只”、“我們有40只”。增加了一個紅點:一共有多少只企鵝呢?還有一個綠點:你會計算30+6和23-3嗎?
對比解讀:舊教材中對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整十數(shù)加一位數(shù)和相應減法的內容是作為半例題出現(xiàn)在了自主練習第4題中,老師們在教學時很容易忽略。因此新教材把這局部口算內容布置進了信息窗二之中,通過數(shù)企鵝的只數(shù)學習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并通過綠點來學習整十數(shù)加一位數(shù)和相應減法。這樣布置不只使同學加深了對數(shù)概念的理解,也為后面進一步學習百以內數(shù)的加減法作好充分的準備。
3、第9頁
舊教材:第4題是一道半例題,進行整十數(shù)加減整十數(shù)、整十數(shù)加一位數(shù)和相應減法的口算練習題,這是對信息窗教學內容的擴充,
新教材:增加了“依照數(shù)的順序填數(shù)”的練習內容,并把原來的第4題刪除了2道,并降為基本練習。這是針對信息窗內容的改變而進行的相應改動。
4、第11頁二單元標題
舊教材:學看鐘表
新教材:認識鐘表
對比解讀:“學看鐘表”太片面,而“認識鐘表”就相應的比較具體,除了表示認識鐘面,還表示要正確認讀鐘面時間。
5、第16頁主題圖中第2、4幅圖
第2幅圖:刪掉了圖中的玉米。
第4幅圖:刪掉了大樹,并把北斗七星轉動了位置。
對比解讀:新教材中刪掉了多余的內容,指向性更明確,更有利于同學觀察。但是對于北斗七星和北極星的位置,我查找了相應的資料和圖片,所有資料中都指出:將北斗七星勺子口最開始的兩顆星(天樞、天璇)延勺底至勺口的方向連起來,朝斗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由此可以看出舊教材中的第4幅圖是正確的。我建議老師們在教學時協(xié)助同學理解晚上北極星所在的方向是北方即可,假如有同學提出北斗七星和北極星的位置問題,老師們也可以做相應的解釋,引導同學課下查閱相關的天文資料,培養(yǎng)同學的濃厚興趣。
6、第17頁第3題
舊教材:調查班內同學各住在學校什么方向,整理填表。
新教材:說一說你座位的東南西北面各是誰,并填表。
對比解讀:調查家在學校的方向時,很容易出現(xiàn)東北等之類的方向,不利于同學統(tǒng)計。記錄同學的東南西北面的同學更具有指向性,更便于同學操作。
7、第25頁第7題
對比:第1、2小題調換了位置。
教學建議: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在充沛觀察畫面的基礎上,提出有關“比多少”的問題進行解決,培養(yǎng)同學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8、第31頁第5題
對比解讀:新教材中增加了問題“媽媽比爸爸多掂了幾個?”這個問題更具有指向性,可以引導同學提出不同類似的問題,便于同學練習。
9、第46頁
舊教材:中間的小女孩說“大約是40只。”
新教材:改成“用學具。”
對比解讀:對于26+12,教師要引導同學在獨立考慮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索,并組織交流。但在實際教學中同學不會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因此新教材刪除了估算,改為用學具。這樣改動更能突出學具的重要性,把計算方法放在口算和筆算上,更有利于同學掌握。
10、第51頁
對比:新教材把圖進行了改動,并刪除了桌面上的豎式。
解讀:在教學時,教師要讓同學在獨立考慮的基礎上探索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不退位)的計算方法,并進行交流,方法在合作探索中引導全體同學掌握口算和筆算的計算方法。
11、第61頁第5題
對比:小明和小紅的信息進行了改動。
解讀:舊教材中,“小紅再跳18個就和小麗跳的一樣多。”要求小紅跳了多少個,這種反敘的題目同學不容易理解,因此新教材中就進行了改變。另外,同學假如提出問題“小麗和小明一共跳了多少個”,53+47正好是100,是連續(xù)進位,同學計算有難度,因此新教材就改為38個。
12、第72頁第5題
對比解讀:舊教材中的練習內容難度太大,同學不容易掌握。改動后的內容同學獨立解決就可以了,更能培養(yǎng)同學學習的興趣。
13、第79頁
對比:刪除了第3
題“丈量乒乓球臺的長”,增加了第2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解讀:“丈量乒乓球臺的長”同學不容易操作,而且也受學校條件的限制。增加的第2題可以讓同學獨立完成,全班交流時說一說怎么想的,培養(yǎng)同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4、第82頁
對比解讀:在統(tǒng)計表中,每一橫行表示什么意思在最左面一欄都有注明,同學很容易就能理解,為了和規(guī)范的統(tǒng)計表相統(tǒng)一,新教材把統(tǒng)計表中的“()人”刪掉了。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同學理解統(tǒng)計表中的每一項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獨立完成統(tǒng)計表。
15、第86-89頁《兒童樂園》
舊教材:出現(xiàn)的是小朋友在兒童樂園里游玩的情境。回顧整理用五種圖形出現(xiàn)五個板塊,引導同學對本冊的知識進行全面的回顧與整理。
新教材:情境圖分成四個局部,每一局部的信息又與回顧整理一一對應。第一局部是復習100以內數(shù)的相關知識,第二局部是100復習以內數(shù)的加減法和解決問題,第三局部是復習人民幣的內容,第四局部復習厘米和米的知識、平面圖形、認識時間的內容。
對比解讀:舊教材中的主題圖復雜、信息量太大,同學在觀察時容易顧此失彼,不利于同學對本冊知識的系統(tǒng)的回顧復習。修改后的兒童樂園更加細化,一目了然,同學觀察時也能夠有條理地觀察并提出問題,有利于同學全面、系統(tǒng)地整理全冊知識點。
16、第90頁綜合練習
對比:練習題進行了很大的改動。局部題目前后調換了位置,把第11、14題刪除,增加了第5、10、11、15、16題,同時把第6和第10題進行了改動。
解讀:從這個改動可以看出,教材把不相關的開放性的練習形式刪掉,增加了計算和解決問題的相關內容。這樣的改變卦有助于教師組織同學復習,也改變了教材練習內容單一的局面。
17、第95頁“我都學會了嗎?”
對比解讀:教材把開放性強的習題換成基本的計算,可操作性較強,便于教師引導同學掌握本冊教材的重難點,培養(yǎng)同學形成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從這些教材的修改可以看出,青島版教材在逐漸完善,越改越實用,越改越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和同學的學習。而每次修改都是在征求一線教師意見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我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要做個有心人,和時發(fā)現(xiàn)教材的缺乏,提出修改建議,以便使我們的教材更加完善。
篇2:蘇教版三年級(下)語文教材分析
蘇教版三年級(下)語文教材分析
二、教材編排
本冊課本主要由“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6)”、“課文”、“習作”和“練習”組成。
全冊課本安排了8個單元,每單元安排“課文”3~4篇,共26篇。每單元安排“習作”l篇,共8篇。每單元安排“練習”1個,共8個。
1.關于課文。
全冊教材安排課文26篇,其中韻文2篇。所編選的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為學生學習祖國語文,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從內容看,既有反映歷史人物的課文,如《李廣射虎》,又有展示當代人物精神面貌的課文,如《微笑著承受一切》;既有贊頌革命英雄人物的課文,如《菩薩兵》,也有表現(xiàn)少年兒童日常生活的課文,如《雪兒》、《趕海》;有的課文主要介紹風景名勝,如《美麗的南沙群島》、《廬山的云霧》,有些課文則主要介紹自然科學常識,如《恐龍》、《海底世界》等,從體裁看,除記敘文,還有詩歌、童話、民間傳說、寓言故事等。以上特點,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識,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還能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擴大他們的閱讀視野。
本冊的生字均安排在課文里。生字安排繼續(xù)采用“識寫分流”的辦法。全冊共安排生字388個,其中要求會寫的為245個,另外的143個生字只要求認識。所謂“只要求認識”的生字,在本冊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認準字形,能初步結合詞語理解字義,主要幫助學生掃清閱讀課文時的障礙,不列入生字考核的范圍。每篇課文安排生字6~21個,其中要求會寫的字都在課文后面的田字格中一一列出;只要求認識的字則列在田字格的上面。課本最后按課次安排了生字表,以便復習、鞏固。
本冊教材所列出的常用的多音字,均在其右上角加*以示區(qū)別。多音字仍然只在要求會寫的生字出現(xiàn)其他讀法時列出,也仍然不計人生字總量。
本冊課文篇幅短小,語言規(guī)范,便于對學生進行朗讀、背誦、復述、口語交際等訓練。插圖精美細致,饒有童趣,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其形象思維能力。
每篇課文后面的作業(yè)題一般安排了如下內容:
一是朗讀、背誦、默讀、復述等常規(guī)訓練,意在讓學生認認真真地讀書,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繼續(xù)培養(yǎng)語感,并增加其規(guī)范化語言的積累。
二是要求學生用鋼筆描紅。以每課要求會寫的生字為內容,提供鋼筆書寫的樣字,意在讓學生扎扎實實地練好寫字的基本功。
篇3: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再處理初探
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再處理初探
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zhèn)中心小學常安武
摘要:對信息技術教材進行再處理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項重要而必需的工作。同時,也是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這些年,我校使用的是**年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教材,本文就我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教材再處理方面的一些探索與體會與各位同仁交流。
關鍵詞:網(wǎng)上沖浪多媒體電腦powerpoint金山打字通中國教育網(wǎng)少兒信息港
教材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jù),無論從事哪一門學科的教學,一個不愿照本宣科的教師在他教學活動中都會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加工、再處理。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計算機軟硬件升級換代更是日新月異,而紙質教材的編寫、印刷周期較長,教材也不可能被頻繁地改編,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速度落后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步伐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加上,各個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軟硬件環(huán)境亦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對教材進行再處理就成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項重要而必需的工作。同時,它也是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繼承是創(chuàng)新之基礎,對教材的再處理要在準確把握原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知識要點的基礎上進行,這樣才可以避免教材再處理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對教材的再處理應當從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的目的出發(fā),以期達到課堂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tǒng)一的目標。
這些年,我校一直使用的是**年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以下是我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教材再處理方面的一些探索與體會:
一、合理調整,改變教材的編排順序。
教材中的知識編排順序固然有它的內在邏輯,但未必都符合所有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實際進行適當調整。我在進行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課《網(wǎng)上沖浪》和第四課《網(wǎng)上學英語》兩課的教學時,發(fā)現(xiàn)農村學校的大多數(shù)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局限上機操作時間僅限于學校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即使是五年級學生也有很多人仍然不熟悉鍵盤輸入,導致在瀏覽器的地址欄中輸入網(wǎng)址時有困難。學生好不容易才把網(wǎng)址輸入正確,在瀏覽網(wǎng)站的過程中,一不小心把網(wǎng)頁關閉了,又要重新輸入一次網(wǎng)址,學生課堂上用來輸入網(wǎng)址的時間過多,而沒有充足的時間在網(wǎng)站上進行網(wǎng)上學習。我于是將第五課中“如何使用收藏夾”和第八課中“如何巧記主頁地址”兩部分知識調整到第三課中來講解。這樣,學生先記住了網(wǎng)址,輸入速度就提高了,正確打開網(wǎng)站以后立即把網(wǎng)址收藏起來,避免了學生誤操作造成重復輸入的困擾。這樣,他們感到學習輕松多了,學習效率也大幅提高。同時,有了前期的學習,我在講第五課和第八課的相關內容時,只需要用很少的時間復習一下就行了,教學難度降低了許多,學生知識掌握得也更快、更牢固。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
各個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凡是本校不具備的資源,就需要靈活應用現(xiàn)有資源來替代。在一堂課上,教師只要能夠達到教材要求的教學目標,實現(xiàn)教材的重點、難點突破,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教師需要保證的是教學要和教材的知識點相一致,而不必追求和教材敘述細節(jié)的絕對一致。
比如,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四年級下冊整冊講述的都是利用多媒體電腦娛樂和學習。教材敘述中提到了許多學習光盤和輔助軟件。我校雖然配備了大量的用于教師教學的光盤和軟件,但沒有和信息技術教材敘述完全一樣、用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光盤和軟件。按照教材所講學生每人一套光盤在電腦光驅上來播放學習,學校根本無法提供那些和教材相配套的、數(shù)量不菲的光盤和輔助軟件。對此,我先鉆研教材的編寫意圖,該部分教學的重點是要學生學會利用多媒體電腦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感受信息技術的魅力。使用光驅播放學習光盤,只是一種學習的形式和手段,至于光盤的播放方法,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示范講解讓學生輕松掌握,而不必讓每位學生都親自操作。因此,我課前從網(wǎng)上將免費和收費的學生自主學習資源下載到本地電腦,再分發(fā)、安裝到學生機上,學生上課時在本地磁盤上播放即可,不僅播放流暢,而且資源更豐富。除了教材上列舉的語文、數(shù)學、英語和作文學科的學習資源,還有音樂、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的資源。經(jīng)過我的悉心準備,課堂上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教學效果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