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留守兒童優秀教師事跡材料:愛在留守歲月中演繹精彩
二十年過去了,在偏遠的鄉村小學,我用信念留守自己的心靈,用激情攪動自己的青春,面對一個個在留守歲月中酸澀成長的孩童,我把愛心、真情、智慧浸灑于其中,一路傾情,演繹著一段段酸甜純美的留守故事。
愛,讓留守的“憂郁”走向“陽光”
楊玉迪,從小活潑可愛,乖巧伶俐。可在她上二年級時爸爸媽媽離婚了,爸爸重新建立了家庭,媽媽只身外出打工。小玉迪從此跟著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兒童。當四年級她來到我的班級時,我看到她睜著大大的眼睛,眼睛里滿是憂郁。通過觀察,我發現她課堂上幾乎不發言,經常走神;課外幾乎不說話,獨來獨往。即使老師問她問題,她也只是點頭或搖頭,要不就是簡短的幾個字。面對這樣的留守兒童,我嘗試著采取了以下幾個步驟來驅散孩子心中的陰云。
一、開啟心扉,吐露心聲
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何況是遭受家庭變故后的孩子。她們自我封閉,排外,孤獨,憂郁。郁結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發泄,否則,對身心都是極大的摧殘。可她是那么敏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不愿意在這方面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我也考慮通過家訪的途徑和孩子進行溝通,但又覺得冒昧造訪說不定會適得其反,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再三思量后,我決定召開“關愛留守兒童”主題班隊會,營造一種氛圍,給孩子創造傾訴的機會。
我首先在黑板上寫上“請關愛留守兒童”幾個大字,告訴大家什么叫“留守兒童”。
然后我說:“孩子們,不管是爸爸媽媽在外打工,還是父母離異,或父母親健在不健在,其中的過錯都不在你們。你們可以傷心難過,但決不能自卑,有心里壓力。能坦誠的告訴老師,你們是這樣的孩子嗎?如果是,請舉手。”在我的動員下,一雙雙小手怯怯的舉了起來。我數了數,居然有十多個。我趁熱打鐵,說“沒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們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師打心眼里佩服你們。你們有什么煩惱,有什么困難可以跟大家說說嗎?讓我們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在一片掌聲中,小付走上講臺: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在外面打工,奶奶70歲了,做什么都很吃力,動不動就沖我發脾氣,所以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放學回家后,我還做飯,幫著做一些家務。可原來媽媽在世的時候,這些我從來沒做過……不過我也不怕,我覺得以后到哪我都能自己照顧自己。
大家用熱烈的掌聲將她送回了座位,我分明看到閃爍在她眼里的淚花,我也鼻子一酸,但我克制自己,馬上請出了第二個同學。
小嚴同學:很多時候,我放學了,家里沒人,我回家就什么都不做。有時候回家,媽媽在打麻將,我就跟著媽媽,在麻將室做作業,做不完的,回家后太累,就不想做了。我特別想我的爸爸……說到這里,他有點哽咽,用牙齒咬住下唇,不住的用手擦眼睛。我知道再說,孩子真的要痛哭了。我讓他上位,可他一到座位上,就趴在桌上抽泣起來。
小玉迪這時再也坐不住了,站起來說:爸爸媽媽都不在我身邊,我好想她們,我只希望她們能在我身邊……
小玉迪終于開始傾訴了。
二、有的放矢,增強信心
為了讓小玉迪盡快從陰影中走出來,我在課堂上特別留意她,我故意提比較簡單對她來說比較有把握的問題,點她起來回答,然后及時給予贊揚。經過幾次后,她猶豫很久的小手終于舉了起來,那一刻,我看到了她臉上的紅暈像綻放的花兒般燦爛美麗!課外,我有意識的讓她幫老師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讓她感受到老師對她的信賴與喜愛。漸漸的,她的笑容多了,課堂上變的專注了,發言積極了,和同學的交往密切了……
**年的“六一”,學校要編排文藝節目,我為了培養她的自信心,有意將她送去參加。天氣炎熱,其他孩子練一會,休息一會。可她并不這樣,而是利用休息的空當,反復練習每一個動作,直到老師滿意為止。豆大的汗珠從她額上落下來,可她渾然不覺。終于,在“六一”文藝表演中,她優美的舞姿贏得了陣陣喝彩。與此同時,小玉迪還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暑假去蘇州和媽媽團聚的機會,留下來專門參加學校舞蹈對訓練。
老師特殊而不留痕跡的關愛,讓小玉迪信心倍增。她什么活動都想參加,演講,舞蹈,繪畫,作文等,她從不放過每一次能鍛煉自己的機會。
三、加強練習,促進溝通
我整理的留守兒童檔案,掌握了各個家長的聯系方式,通過電話,QQ或短信及時向家長反映孩子的情況,然后要求家長每月給孩子寫封信或給孩子通一次電話。讓孩子及時回信或回電,匯報自己的生活學習情況。一來二往,小玉迪和媽媽的交流多了。父母的離異,曾經讓小玉迪“懷恨”在心。但現在,她儼然成了媽媽的貼心小棉襖。有一次她在通話時甜蜜的訴說:“媽媽,您要保重身體,別太累了。不用擔心我,請您放心。你們雖不在我身邊,但學校就是我的家,老師就象爸爸媽媽……”
四、成效及反響
老師的關愛加上小玉迪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她勤奮上進,自強不息;熱心助人,知孝行善。她不僅是同學的好朋友,老師得力的小幫手,還是班里挑大梁的干部!從**年到**年,大大小小的榮譽有一大摞呢!演講比賽、寫字比賽、作文大賽她都獲了獎;**年,她被光榮的評為學校“十佳留守兒童”!她的媽媽在給我的信中寫到:“高老師,我真不知道怎么言謝,我的孩子雖然缺少父愛和母愛,但你們給她的愛足以讓她幸福一輩子……”
篇2: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關心情緒障礙
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關心情緒障礙
摘要:健康的情緒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有很多孩子的情緒長期處于非正常狀態,常表現出冷漠自卑,焦慮憂郁,恐懼沖動等傾向。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長期與父母分離,親情缺失;學校教育重智輕情;兒童自我認識偏差等。在教育幫助留守兒童建立積極健康的情緒過程中,要注重家校聯系,優化孩子的生存環境,多給予關愛,盡量做到情智同步發展,教育他們選擇合適的情緒釋放渠道,從而達到合理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
關鍵詞:留守兒童;情緒障礙;教育對策
現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快車道,社會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引起了農村人口的大量遷移。這種變化,改變了農村生活舊有模式,也改變了原有的農村家庭結構,家中的主要勞力,多為孩子的父母經常缺位。在人口流出多的地方,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根據筆者對所在的鄉鎮小學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占到60.1%,其中隨父母一方生活占28.6%,隨祖輩或其他親屬生活的占31.5%。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留守兒童的規模還將不斷擴大,成為一個亟需多方關注的龐大特殊群體。由于親情缺失、學業壓力、交往不善等眾多原因,致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出現或多或少的異常,其中情緒障礙顯現較為突出。分析留守兒童情緒障礙的成因,幫助他們形成健康陽光的情緒,對其以后的成長很重要。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任何心理活動都必然同時伴隨著某種情緒和情感活動,并且互相影響,一般來說,人的情感活動和其他心理活動協調一致的,而在病態的情況下,這種協調一致就會受到破壞[1]。在這種狀態下,有的人常表現出一種莫名的緊張和恐懼,或對一切現實都反感等情緒。因客觀環境及社會條件的快速變化,超出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常會出現喜怒無常且極端化現象,這種不適當的情緒反應被稱為情緒障礙[2]。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特定的生活環境所困,飽受情緒障礙的困擾,為讓他們健康成長,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需要我們更多地關愛他們。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情緒障礙表現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份調查顯示,在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0%,且有上升趨勢,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3]。農村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一樣,都處于形成健全人格,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關鍵時期。健全合理的情緒對他們生活、學習、交往非常重要。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消極負面的情緒則使他們消沉、退縮,甚至不為社會所接納。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中,有58.6%有情緒障礙,其中較嚴重的大約占15.5%,且顯性與隱性并存,女生重于男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