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良性溝通提高課堂效率學會批評教育
注重良性溝通提高課堂效率學會批評教育
東郊中學符遠
【摘要】如何與學生進行良性溝通,進行有效“批評”,讓學生更好接受教育,從而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批評良性溝通課堂效率
很多老師都有過這種感覺:感覺學生很容易犯錯,每天都讓我們不停地嘮叨,特別是我們鄉鎮的老師,時刻用嘴巴把學生拴在身邊,這到底是怎么了?
一、玉不琢不成器
是學生們真的很糟糕嗎?是他們故意以惹老師生氣為樂嗎?我想不是!從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來說,我認為也許是因為我們老師的眼光在課堂上總是跟隨著學生們的身影。學生們在校所有的舉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脫老師的掌握,上課聽講不專心,老師也許會說:“你在干什么?不聽講到學校來干什么?”做作業做錯了,老師有可能會說:“你長眼睛了沒?書上有你都不會抄嗎?”一不小心和同學得意忘形的在教室里追逐打鬧,老師又有可能會說:“跑什么跑?你們怎能在學校教室追逐打鬧?”其實學生做錯了,我們看著他的時候,他馬上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不對,他還沒有從自責和害怕的情緒中走出來,緊跟著的往往是老師一陣暴風雨式的批評,膽大的學生或許會申辯幾句,但這也許會招來下一輪痛罵,實在委屈了也許會抽泣一下,老師也許又會訓斥:“哭什么哭!哭能解決問題嗎?”所以更多的學生選擇了沉默。現在靜下心來想想,為什么我們從早到晚總是不停地批評?為什么總是會對同樣的問題進行不止不休的批評呢?難道就是因為學生不聽話?不懂事?毛病太多?而我最想要知道的是:這么多翻來覆去的批評為什么不管用呢?(這部分的觀點似乎把老師的形象塑造的較為嚴苛了吧)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對于學生來說亦是如此,那我們老師到底怎么才能讓課堂教學有效呢?
二、玉不琢不成器,怎么琢?
批評作為一種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知道錯誤的原因,以后能夠避免或改正。但實際上,許多老師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和學生好好地說、講道理不管用,批評也不管用,著急了咱們也不敢打,怎么做教育效果都不好!和家長溝通得知的結果更讓我吃驚:說不聽,罵沒用!打一頓,管一陣!學生犯錯了,老師到底該如何管?如何教育學生?錯了就該批評嗎?經過這幾年的一線教育經驗,每當我要批評學生時,我都會要求自己先想想下面這幾件事。
(一)批評不做無用功
1.當我要批評學生時,我會先審視自己的情緒,盡量不要出現批評情緒化。
記得調皮搗蛋的A上課課本沒拿出來,我們已經讀完一篇課文了,他還在座位上發呆,一動不動,用眼神提醒了他幾遍還不自知,我馬上臉色發青,血壓暴升,聲色俱厲地一頓大罵。我心里是痛快了,可他根本不知道我說過什么,仍然呆呆地望著我……現在想起來這種批評更多是帶著個人情緒化的宣泄,說了一大通又有多大作用呢?能讓課堂教學變得有效高效嗎?批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理解和接受正確的建議,并在行動中改正。我這樣發泄似地大叫一番,又如何博得學生的尊重,如何使學生信服,又如何能讓學生聽從呢?更別說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了。
2.注意批評要對人對事,切忌批評泛濫化。
篇2:運用信息技術激活學生情感提高課堂效率
運用信息技術激活學生情感提高課堂效率
吉林市豐滿區小白山鄉中心校:宋慶香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而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能夠通過編制交互性強、界面友好的各種教學課件,展現或模擬各種場景,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為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凸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能更好的激活學生的情感,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偉大導師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社會情感。
例如:我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殘疾人的不易,激發學生對殘疾人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我特意為學生們播放了市殘聯現場錄制的一段錄像:電腦室里聾啞人在聾啞教師手語指導下學習電腦軟件的制作技術;盲人們在理療室里在認真地學習中醫推拿按摩的每一個動作;聾啞兒童在借助助聽器吃力地學習口語交流;輪椅籃球隊員、盲人門球隊員在體育館中進行訓練……隨后還展示了近幾年我國殘疾人運動員在世界各項比賽中的驕人成績??赐赇浵窈髮W生了解了自己身邊的殘疾人如何克服內心的痛苦和行動的不便堅強地生活。緊接著我安排了學生進行了換位體驗活動:請一位小朋友扮演盲人,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蒙住自己的雙眼,沿著桌子右邊慢慢走,盡量不要碰同學和桌椅,邊走邊體會。游戲完畢,請同學們談體會。又請一位小朋友通過比較體驗正常人走路和盲人走路,正常人穿衣和肢殘人穿衣的不同感受。通過鮮明的對比和教師的描述,同學們在情感上體會殘疾人所面對的種種困難。
通過體驗,學生對殘疾人生活的不易有了進一步的體會。這個活動人人參與,使學生在換位體驗中體會了殘疾人在生活中時時面臨的困難和痛苦,引起學生共鳴,再加上之前圖片和錄像的情景渲染,自然地喚起學生內心對殘疾人的同情,更激發了學生對殘疾人的尊重、友愛之情。
網絡資源具有豐富性和共享性,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生活》課程整合,極大地豐富了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使課程資源不再是單一的書籍、教材,既擴大了課程資源范圍,又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范圍。動畫、圖像、文字、音樂等音頻、視頻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效率。
篇3:巧用網絡資源提高智障學生語文課堂效率
巧用網絡資源,提高智障學生語文課堂效率
摘要:智障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缺陷,他們的發展水平顯著低于正常兒童,身心的缺陷也為他們的學習帶來極大的困難。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對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進行處理,達到聲、像、圖、文并茂,在教學中通過對智障學生視、聽、說等感官的充分調動,能夠達到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對智障學生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運用網絡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智障學生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主要表現在:(1)利用網絡圖片,變抽象文字為具體事物;(2)利用網絡視頻,變靜態文字為動態畫面;(3)調取網絡資源,實現優秀教學素材共享。
關鍵詞:智障學生;網絡資源;語文教學;提高效率
智障(即智力障礙,也稱智力殘疾)學生,他們的心理發展水平顯著低于正常兒童,在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語言、思維、情感與意志等各方面都有嚴重發育遲滯和缺陷。表現在學習上,就更容易導致感性認識不完全,思維直觀、具體,不連貫,抽象概括能力差;課堂學習中注意力容易分散,穩定性差,易轉移;思維緩慢、遲鈍、刻板,理解能力差,記憶能力差;對學習的新知識識記慢,保持不牢固,再現不準確;知識遷移困難。智障兒童身心缺陷為他們的學習帶來極大的困難,因而更需要老師運用合理的方法調動智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智障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學習興趣。
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對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進行處理,達到聲、像、圖、文并茂,它以鮮明的畫面、逼真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及聲音效果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近年來在教育領域應用十分廣泛。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對學生視、聽、說等感官的充分調動,能夠達到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對智障學生的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可以使語文課文中的情景再現,為語文課提供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概念的知識形象化,變靜態知識動態化,變無聲為有聲,使枯燥知識趣味化。多媒體輔助教學將以往形式單一、直線展開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生動,從而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能夠使智障學生有效地參與傳授互動,激發智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進記憶和提高學習效率。國家教育部在《以教育科研為動力全面推進“十五”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