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教育筆記:德育課上的小大人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德育課上的小大人
幼兒無法完全正確地理解成人的處事方式,不理解“為什么爸爸媽媽不讓我這樣做呢?”“為什么我這么做又被老師批評了呢?”他們心智還不成熟,很多事情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想明白,所以需要我們成人給予幫助、引導、教育。做他們人生路上的領航人,做他們的燈塔。
我班現在孩子存在一個特別不容忽視的小問題。雖然孩子們基本上能夠有序地站隊,走隊也很整齊。雖然孩子們課堂上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喜歡上課,喜歡學知識。但是總有那么幾個孩子無章的行為引起集體的混亂。就像有幾個小朋友走隊的時候喜歡走路插隊或者推擠其他小朋友或者又唱又跳;就像上課的時候也會有幾個小朋友用雙膝跪在椅子上或者大聲喧嘩或者趴在地上。孩子有種“互相模仿”的習慣,一個孩子那樣去做,其他孩子也會跟著去做,然后隊伍就亂了,課堂也亂了,老師就沒法正常上課帶活動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及時展開了德育課。請他們坐正之后,我很鄭重很嚴肅地和他們談起了心:小朋友們,課堂上、站隊、吃飯、睡覺的時候是不能夠玩耍的,這時是需要你認真做事情的時候,不能玩鬧。老師知道小朋友愛玩,因為老師也是從很小很小長到現在這么大的。但是老師要告訴你的是:玩耍是要分時間、分地點的。你想要玩耍,老師可以給你時間,盡情地玩玩具,盡情地去玩大型玩具,盡情地去操場上跑啊、跳啊、喊啊、鬧啊,都沒有關系,因為那本來就是你游戲的時間和地方。教室是小朋友上課的地方,臥室是小朋友睡覺的地方,食堂是小朋友吃飯的地方,都不是你玩耍的地方,如果你在這個時候去玩鬧就會影響到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也不會喜歡,老師也不會喜歡。小朋友們能聽明白老師說的什么意思嗎?既然小朋友懂了,希望你以后認真去做。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以后誰做得好,誰做得不是很好。
看著孩子們的眼睛,我進行了這場談話教育,我能從他們的眼睛中感覺到我的話有起作用。他們紛紛表示要好好表現,以后要認真聽老師的話,做個好孩子。我能夠感覺到他們真的意會到了我這節德育課的意義,此刻我感覺到他們個個像個小大人。他們能夠聽懂我們大人的話,只是需要我們把他當“大人”看,犯錯誤的時候和他們耐心的講道理,講清楚、講明白,其實他們也想做到更好,只是需要成人告知正確的做法。但是我也知道,孩子是很健忘的,所以這種教育活動要多次重復才能真正地裝入他們的小腦袋里。但愿所有的孩子都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2:談多媒體技術在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中運用
談多媒體技術在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為特征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已在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得到應用。本文淺析了多媒體技術在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中的應用,闡述了多媒體應用技術教學途徑的優化作用,改變了德育課教學抽象枯燥的教學現狀,優化了育人環境。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運用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包含了《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四門必修課程和《心理健康》選修課程的教學。二○○八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改革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意見》中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德育課的主要任務是以*x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職業生涯和職業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法律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德育課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規律和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做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和行為養成相統一,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這幾門課程都對于幫助廣大中職生正確認識自己,沿著正確的方向、道路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至此,如何把德育課的知識內容講到中職生的心坎上,如這些課程的精神灌輸給中職生,教學的方式、方法會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激發中職生的學習興趣。
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枯燥且通俗易懂,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一般是教師口授、板書,中職生耳聽、筆記,“說靠嘴頭,寫靠粉筆頭”這種單一呆板的形式容易抑制中職生大腦皮層的興奮,使中職生大腦疲勞,注意力分散,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使不少中職生對德育課缺乏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中職生喜歡上德育課,必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于一體,用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段向中職生展示教學內容,形象直觀,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發中職生學習興趣,開發中職生的潛能。多媒體技術教學已走進中職學校德育課堂中,并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中職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而多媒體技術集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同時按需要加上聲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與計算機之間的人機交互操作,完成教學或訓練過程,在教學上表現出極大潛力。德育課程涉及的知識繁多且需要再現情景案例,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提高中職生學習德育課程的興趣,從而調動中職生的積極性,以提高教學質量,便成了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的一個重點課題。德育課的直白提問、復習引入新課,平淡無奇;不如運用多媒體的色形、圖象、聲光及色彩變化、聲響效果更能有效地開啟中職生思維閘門,由被動到主動,輕松愉快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使教學內容形聲化、表現手法多樣化,對中職生的感官進行多路刺激,開展情境教學,從而創設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中職生處于一種親切的情境中。這樣,針對于德育課思想理論性強,內容枯燥的特點,從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職生聽課造成的疲勞和緊張,使中職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進、共同發展;讓中職生可以在良好狀態下,自主地、積極地學習,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篇3:德育課題《學生文明習慣養成》結題報告
德育課題《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結題報告
一、課題論證
1、選題意義
社會發展的需要:**年10月,^***中央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年2月26日^***中央又公布了《^***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等。**大首次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這個課題非常重要。中國小學教育網
學校發展的需要: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定要求改進學生的道德教育,協助廣大中學生養成文明習慣,是中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標志,也是構建和諧學校的需要。
學生發展的需要:“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為了使學生能夠適合將來社會的發展,學會做文明人,做社會人,我們必需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讓學生養成文明習慣。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需要。
2、理論依據:
**年10月,^***中央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我國新時期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原則和主要內容等。《綱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會大力倡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年9月天津市教育局出臺了《天津市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1995年3月公布的《教育法》第四十三條“學生的應履行的義務”中指出: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大首次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等,都為這個課題提供了理論和政策法規依據,也為其指明了方向,即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要從娃娃抓起。
對“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的研究,有利于學生文明習慣養成,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創新德育新形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豐富國內關于養成教育的理論研究,為實施素質教育架起新的支點。為學校德育以和家庭教育提供新觀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養成良好習慣,是學生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抓好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是從當前學生的實際動身而提出的,有利于增強德育的實效性,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根本途經。
二、目標內容
學生文明行為習慣是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充沛體現時代發展與個性特點要求,在生活和教育中形成的符合《中學生守則》、遵循代表社會和時代先進方向、社會公德的穩定而耐久的行為。
1、研究的目標:
總目標:以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為依據,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市內外、校內外智力資源為依托,以學校為主陣地,學生文明習慣的現狀為動身點,使學生懂得基本的行為規范,最終實現“爭做文明學生、爭當文明班集體”,推動素質教育的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具體目標:從培養文明習慣入手,研究和研討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與誠信意識培養的關系,主要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j.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通過研究,提出學生文明習慣的培養方案和不良習慣的矯正方案,做到文明習慣的培養和不良習慣的矯正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健康生長。
k教師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討學生文明習慣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衛生意識和衛生習慣,禮貌待人,言談舉止文明。
要實現以上目標,應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要體現時代要求和中學生教育特色,通過研究和實踐,探索一套適合我校實際情況的“文明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指導本校的工作。
其次,通過研究和實踐,使學生通過真實的感受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通過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規范,并在實踐中培養道德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示為文明習慣。
再次,通過研究和實踐,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2、研究的內容:
從社會公德、儀表儀態、禮貌待人等方面,研究中學生良好文明禮貌習慣的養成。遵循學生身心生長規律,重視基礎性文明習慣的養成,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課題強調的核心理念是“舉止文明”,體現為“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遵規守紀、明禮誠信”。
三、研究原則
在本課題的研究探索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堅持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科學性,遵循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一般規律,注意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接受能力。
2、主體性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主體日常行為形成規律,著重培養中學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良好日常行為習慣。
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堅持知行統一,重在實踐、體驗、互相監督。
4、有效性原則。針對新時期中學生日常行為的不良習慣,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制度。
5、創新性原則。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身制定規范、日常行為規范,并監督執行在本班各小組之間進行評比。
6、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相結合原則。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在校期間。
四、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時間為兩年,即從20**年6月至**年3月,共分四個階段進行。
(一)準備和開題階段:20**年6月至20**年9月。
1、組建課題組,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制定課題研究計劃。
2、課題研究成員制定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
3、組織課題組全體成員檢索國內外相關的研究資料,深入學習有關理論。
4、開題。
(二)研究實施階段:20**年9月至**年9月
1、結合學校的班主任持證上崗,開展課題組成員系列培訓活動。
2、利用學校網絡平臺組織課題組論壇、開展“問題研究”的主題沙龍活動、組織師德演講活動、開展養成教育方略經驗交流活動等等。
3、開展系列文明習慣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通過活動教育學生具有尊老愛幼、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老實守信、樂于助人、保護環境等良好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公德,使他們懂得良好的品德是做人、交往的基礎。
4、組織教師結合具體個案,進行案例研究,總結經驗。
5、鼓勵教師撰寫優秀論文,開展優秀論文征集評選活動。
(三)總結提高階段:**年9月至**年12月階段總結、經驗交流和研討等活動。
(四)總結推廣階段:**年12月至**年3月
1、進行課題的結題工作。
2、對研究內容分專題進行總結,并撰寫結題報告。
3、撰寫結題報告,請總課題組進行鑒定。
4、編寫優秀論文集和案例集。
五、方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