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爬上豆蔓看自己》有感――感受觀點的共鳴
讀《爬上豆蔓看自己》有感--感受觀點的共鳴
**年下學期末,幼兒園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每位老師派發了兩本專業書籍,其中一本《爬上豆蔓看自己》的書,光看書名就有讓我想快點翻閱它的沖動,拿到書后我了解了一下書的作者和前言,從而知道《爬上豆蔓看自己》這本書是一位叫高美霞的一線幼兒教師寫的教育日記,教育日記?我不是曾經也嘗試過寫教育日記嗎?將自己工作中的感受記錄下來嗎?而且還信誓旦旦的說要出一本書嗎?為何我卻沒能堅持下來呢?而高美霞卻做到了呢?帶著崇敬的心情,我仔細地閱讀了這本書。閱讀之中,我不時的與她產生共鳴;閱讀之后,我很受啟發,很有收獲,感覺自己受到了一次教育的洗禮,思維更加活躍,有了要向她學習也寫一本教育日記的決心。
《爬上豆蔓看自己》這本書共分六大部分,分別是:教育是日復一日的堅持--我的理想教育生活;淡淡的野菊花--我的日常教育生活;眼神中的意味--我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活動中的機智--我在教學中的感悟;因為愛而幸福--我和家長的愛心聯系;生命的感懷--我的讀書和生活隨感。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到工作、生活、理想、情感、學習等各個方面,可以看出高老師是個善于觀察、感悟、記錄和思考的人。沒有對生活敏感而細膩的感受,是捕捉不到這么多靈感的火花的,而能把這么多火花擦亮,發出燦爛的光芒,更需要耐心和堅持。
書中高老師談到的每一個部分,我都有同感,都能與她產生共鳴,都能激起我對教育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將讓我深受啟發。
共鳴一:教育是日復一日的堅持。
“許多教育的理念已經傳承了多少年,但是有人仍然沒有參透它的內涵,仍然沒有將這種理念內化成一日復一日的行為。許多人在工作中能參悟很多的教育理念,但理念與行為之間又有很多脫節,行為更是難以形成習慣,人們常常滿足于一剎那的頓悟,卻不知道教育的頓悟價值在于日復一日的運用。”這是高老師在書的第一部分所談到的,理論、道理我們都懂,在實際生活中卻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馳,或者是”明知故犯“,難以持之以恒地堅持一個正確的教育行為。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培養孩子的進餐,如廁,飲水等常規,每天都要說:“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干凈”,“要排隊如廁”,有時我在想每天都大聲大氣地說,孩子會不會覺得太嘮叨,老師的嗓音變噪音啊。又比如我教孩子兒歌,先是示范,再引導又是提示,再請孩子跟老師一起念時,只有很少的孩子會跟著念下來......當時對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懷疑,是不是泛讀的次數太少,是不是兒歌的內容他們沒興趣?后來才知道,孩子哪能這么快就接受,在平時要不斷地重復,復習......只能說老師的教育的確要日復一日地堅持。
共鳴二:做個靜靜的旁觀者。
不管對待什么樣子的孩子都需要老師一顆細膩的心,細膩到小心翼翼地對待每一個細節,細膩到利用每一個細節化成有效的教育資源。
在日常活動中,我是很樂意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的,然而你會發現孩子們樂在其中的時候并不是很喜歡老師的參與,特別是一些新來的孩子和性格內向的孩子。區域活動中,樂樂正在用橡皮泥捏臉譜同時還哼唱著自己創編的歌曲,我走過去問:“樂樂,你唱的什么歌呀?他抬起頭看了看我,好像忽然意識到了什么一樣不做聲了,低頭做起他的臉譜,偶爾還是會抬起頭看看我,但再也聽不到他好聽的歌聲了。我開始后悔,我不該打斷他的,我應該保持沉默,有應該讓那個好聽的聲音留在我的耳邊,我應該在活動結束后向小朋友們提起這個偉大的創作發現,讓樂樂了驚訝于我的發現,感動于我的發現,讓孩子們重現看待身邊的朋友,讓小朋友認識到自己也能創作歌曲。有時候我們做個靜靜的旁觀者細細的觀察和體會孩子,將會獲得不一樣的驚喜。
共鳴三:活動中的機智。
書中第四部分,談到的是高老師在教學中的感悟,我將之成為教學中的反思。看完這一部分,我有些自愧不如,因為幾年的教學并沒讓我有所成就,除了每學期的一些特定領域教學比賽時,有勾起我思維火花外,平時的教學花費的功夫不是很多,活動中教育機智的發揮也不常見。
高老師在筆記中提到的“誰大誰小”“比比高矮”活動的內容更加接近幼兒生活了,但又產生一種困惑:孩子似乎也會積極發言,但總感覺這樣的活動缺少了一種使活動有生命力的東西。在活動中請小朋友說出誰是大的,誰是小的,誰是最高的,誰是最矮的,大家都來排一排,有不同的排法,就像在排練一場戲,因為誰都知道孩子們一定都能回答的,活動前也能預見孩子應該能正確操作。似乎數學活動完成成了對幼兒生活中已有經驗的一種總結或者說是一種展現、一種驗證,而并不能說是一種提升。活動中總感覺到孩子和老師都沒有一種探索的勁頭,淡淡的、淺淺的就這么結束了。數學應該是一種探究活動,應該充滿著好奇、疑問。而有些東西只要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理解就行了,再搬到課堂里的時候就失去了它本來的價值和意義。數學活動作為培養幼兒思維的活動,是否有助于開啟和拓展孩子的智慧和思維?是否能為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這是教師進行數學活動前應思考的東西。思維是依賴一定的知識來培養的,沒有適當難度的知識是不能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的,活動的內容要能激發孩子思考的熱情,燃起孩子眼中專注的火花,能引發孩子思考更深的問題。
高老師思考的問題或許是我們老師都已經發現并思考過的問題,但我們卻沒有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應該反思啊!
共鳴四:“愛心家園”促共育
作為一班長,除了管理好班級的大小事務意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每學期的開始初、學期末都會召開家長會,而家長會就是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的好時機。**年下學期結束時,我也準備了家長會,盡管因為一場大雪的到來更改了計劃,但家長會的內容、方式我將會繼續引用。那是我閱讀了《爬上豆蔓看自己》這本書之后得到的最好啟發書中第五部份寫的就是高老師與家長的愛心聯系,其中的《愛心家園》將是值得大家借鑒的,我們可以每周擬定一個主題,可以是家長需要解決的困惑,也可以是一次教學案列,更可以是一次育兒心得的交流。以板報、問卷調查、書信的方式增進家園共育,引起家長的徹底思考,促進家長和我們老師共同教育孩子。
讀一本好書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它能讓我們保持平淡的心境,在浮躁的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爬上豆蔓看自己》就是這樣一本書,它能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值得我們大家熟讀,感謝幼兒園為我們老師提供閱讀的機會。
篇2:讀書筆記讀《班主任可以這樣做有滋味》有感
暑假,妹妹南京之行帶回來了幾本書,都跟班主任的工作有關,浙江省杭州市實驗中學高級教師鄭英著的《班主任,可以這樣做的有滋味》就是其中一本。作為科任教師的我,一直對班級管理這一塊的工作無所適從,看到這個題目,不禁好奇:“班主任還能做得有滋味?”帶著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
鄭英老師,1978年出生,中學高級教師,連續7年擔任兩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在我看來中學教師的教學任務本來就很繁重,而班主任們除了教學任務外,還有繁瑣的班級管理任務,鄭英老師卻把班主任做的有滋味,對她而言,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雙豐收,先后成為《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雜志的封面人物。
這本書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規工作,在熟悉的地方探索美麗的風景,收錄了諸多班級管理的妙招。按照她的話來說,她就是一“教育農人”,做著班主任的常規工作,只是她多了一份細心,更多了一份用心,并注重積累。她的每一項工作都做的特別透徹,比如說:“運用名字的藝術”、“與學生對話的藝術”、“獎勵學生的藝術”、“懲戒學生的藝術”、“收作業的藝術”等。這本書解決了班主任工作中出現的很多問題。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名字的藝術。沒想到記著學生的名字這么重要。在教學中,我們經常叫出那些顯山露水的學生,他們或成績優秀,或行為出格,而對于“平平”的學生,總是印象不深。我教200多個學生,幾年下來,能說出學生的名字的少的可憐,提問有時還會張冠李戴,特別尷尬,也會拉遠與學生的距離。謝謝鄭英老師的提醒,今年我準備從記住學生的名字開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鄭老師的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鸚鵡學舌、邯鄲學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把鄭老師的智慧和教育經驗,借用到工作當中,希望自己能一步一步長大,把科任教師做的有滋味!
篇3:怎么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怎么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讀,在學習語文中有著特殊的功能,它既有吸收課文語言、內容的功能,又有發展語言、發展思維、激發朗讀者情感的功能,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充分表明了朗讀的重要性。
要想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首先應該做到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只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生才能有語氣、有感情地讀好課文,如果字音還讀不準,還不知道在哪里斷句,學生就不會讀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體會。在訓練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時,對于低年級學生特別要注意:
(1)、停頓。
朗讀中的停頓主要分語法停頓和語意停頓,即知道各種標點符號所表示的不同時間的停頓,還要使學生掌握沒有標點符號的一句話之間的短暫停頓。
(2)、重音。
一句話的表意重點在朗讀上要作重音處理,以示強調。我認為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有以下幾種方法。
1、教師范讀。
教師范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而且為學生樹立了樣板,對于課文中難理解的句段,教師可以分析,講解,但對于朗讀時語言的輕重緩息,光靠講解,學生仍不明白,而范讀則可把兩者結合起來,使學生聽到了正確的聲音形象,學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出來。范讀,最好是在課堂上面對面地使學生聽到聲音,看到神情,較之聽錄音效果強得多了。
2、創設情境,引發共鳴。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要為學生創設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調動起他們的想象,借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感受來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可以用教師的語言描繪情境,用圖畫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擬情境,用音樂烘托渲染情境……學生進入情境,甚至進入角色,便容易"情動辭發"而讀出情感。
3、品讀與評讀結合。
自讀品味,聽讀評議。自讀時,品味意境,找到感覺從而讀出感情;聽別人朗讀時,可以與自己的體會相比較,指出理解上的正誤與表達上的得失,從而找到朗讀的正確形象。
4、注重教師的評價。
教師在學生朗讀時給予適時適當的評價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學生的信心,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讀的更好,同時也可以讓其他學生學到他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
5、指導讀好重點詞語。
課文中一些優美的句子中有含義較深的詞語,讀懂并讀好這些詞語才能讀好整句話。這就需要教師借助一些方法幫助學生,一是借助動作,二是聯系生活實際,三是借助圖片。
當然,在教學實際中,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朗讀,把對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實在實處,落實在每一節課,這樣,學生的朗讀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6、恰當地運用各種朗讀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效果。
師生對讀,問答讀是一種效益較高的朗讀方式,教師可與全班學生對讀或問答讀,也可以和一個學生、幾個學生對讀、問答讀。問答讀,由教師提問,學生用朗讀方式回答教師的問題,既練習了朗讀,又了解了文章成段落的層次,結構。師生對讀,可由教師讀文中的解釋語,學生讀描寫人物語言的句段,由教師讀總起句,總括句,學生讀分述,具體描寫部分,在這種朗讀方式中,教師的讀,起到提示,創設情境的作用,體現了對學生的啟發、指導。
分角色讀,是指導有感情朗讀的常用的方式。特別是在寫人、敘事為主的課文中。分角色朗讀,既可在指導的初始階段,體會和把握各人物的思想感情,語氣語調,又可展示和檢查學生朗讀的效果。分角色朗讀,可以由一個人或一組同學或男女同學集體朗讀某個角色的語氣,教師也可參與充當某個角色,并可互換角色,反復練習,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朗讀興趣。
總而言之,只有在讀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地讀才可能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讀。無論指導正確地讀還是流利地讀,都需要反復練習,因此課堂上要多讀,才會使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從語言文字入手,才有可能深入理解、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進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