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解應用題復習課》教學反思
《方程解應用題復習課》教學反思
課后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總結以下幾點
一、本節課的復習重點在于找準數量關系式,在課堂上大量提問了學生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式是什么,并進行了專項訓練,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是不能很好地掌握這一要領,這也是學生解答應用題的一個突出弱點,還是出現了許多錯誤,如找等量關系中的第5題,有的學生兩根鐵絲做了兩個正方形,沒有重點理解“分別”兩個字,我在反饋時雖然說到不可以學生自己增加條件,沒有深入地幫助指出錯誤的根源。同樣的,在只列方程的這道練習中第3題很多學生沒有仔細審題,3.5倍變成了3.5(有十來個同學是這樣錯的)有的學生就直接變成整個積的3.5倍,沒有抓住重點的字,是“它的3.5倍”,課堂中強調了“它”指的就是“一個數”也就是“這個數”,如果把三者再拎出來強調三個量其實是同一個量,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很多學生的等量關系是6×瓶數+14=總朵數,或是8×瓶數=總朵數,兩個數量關系都沒有錯,但在這道題中并沒有告訴我們總的朵數,我通過兩個錯例的對比讓學生去發現總朵數是一樣的,可以作為一個中間量把兩個算式連接起來即6×瓶數+14=8×瓶數,這樣的過渡讓學生感到不會那么突然,分析時講清不變的是花的總朵數,只是在分的時候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不過講過之后還有幾個學生還不是很明白。在進行列方程時,只滿足了讓學生說出數量關系式是什么,應該讓中下學生再說說關鍵句是什么,是根據哪句話找出來的,要讓他們知道怎樣去找,這樣學生可能更有的放矢。
二、在本課中,我注重練習的設計,充分體現練習的針對性、層次性、綜合性。如在找等量關系這一專項訓練中,我設計了五道基本類型的問題,使學生較系統地掌握找等量關系的幾種方法,又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緊接著,安排了兩道綜合型練習。通過這環節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在學生解答的過程中,我及時捕捉學生的解法,允許學生出錯,并利用學生生成的錯誤資源,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在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地挖掘,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每個環節及時進行小結,在復習了一般的等量關系之后回顧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這并不是讓學生背出這些步驟,而是為了勾起學生對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回憶,通過知識的再現,讓學生的思維很快地投入專項的復習中。重點強調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第二步找等量關系并列方程。在第二次練習之后小結尋找等量關系的策略與方法。由于時間的關系有點急,沒有讓學生自主去歸納老師自己進行總結。這就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學會隨機應變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
篇2:小學期末復習反思讓學生學會自己著急
每當復習考試的時候,相信每位主科老師都著急過,你講呀講,不知講過多少遍,可到頭來該錯的還錯,不該錯的也錯。你急了,于是你提高聲音,加快語速,想引起孩子的高度重視,事實上卻事倍功半。往年,我也如此。
今年,我改變策略,自己表面淡定,讓學生著急。
一、定個可行的小目標。每個人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之上,在心里把某一個同學或一個分數作為一個目標,力爭看齊或者超越。每一次小測試之后,達到目標在自己的書上最后一頁打賞一顆星。
二、找出存在的小問題。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請教老師、同學或家長,共同幫助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復習計劃和方法。同時發動全班學生齊動手,每個學生利用自己的優勢,找出自己最拿手的題型,把這類知識教給那些對這些題型有困難的同學,以此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班內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局面,全班同學共同進步。學生的積極性比原來老師牽著復習時要高得多,學得也輕松了。
三、撿拾時間的小碎片。課堂的前幾分鐘,學生往往還沉浸在課間的歡愉中,這時可以根據所學內容迅速出示兩、三道簡便計算、解方程或說出數量關系式等等,并用百分制記下自己所得的分數;課中學生疲憊之時,可以讓學生到臺前做小老師,講得好加星,一周一總結評比。
這樣學生“急”著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沒有了原來被動復習的消極性,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期末復習教學反思讓寫題講題發揮更大作用
在期末考試以前,為了提高學生的審題和讀題的能力,一般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題訓練。然后通過老師的講解,對學生進行更正。但是,如何讓這一過程發揮出更大的效率,這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在講題的過程中進行了比較多地探索。
首先,在做題的過程中,我會對學生的做題的習慣進行要求。我會要求學生對于基礎題的部分,如果判斷出了錯誤就自己改正過來。并且對于字詞題需要把字詞查出來。這樣的境況下,學生就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講題的過程中,剛開始的時候,我會為了追求速度把題目將的特別的快。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發現學生除了記錄了一些答案以外基本上沒有什么收獲。后來我改變了方法,一方面基礎題隨機的讓幾個同學來進行講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加深學生對于基礎題的印象。同時根據學習效率的金字塔“教給別人”是效率最高的,并且基礎題沒有太多的答題技巧,所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講解是比較好的方法。
但是,對于閱讀題和有些難度的題,首先我會進行講解,同時將不同的題目進行歸類。比如說:概括類、讀表格類、修辭欣賞類、感悟啟示類等,在遇到某個題目的時候我會讓學生先判斷遇到的題目的類型。這種類型的題目應該如何回答,這樣的話就可以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答題模式和答題方法,讓學生提高做題的能力。
同時,在講完題以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答題方法,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于答題方法的印象不深刻,再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于如何答題,印象仍然是十分的深刻。這個時候,我想了一個辦法,在講完一道題以后會隨機的找幾個學生進行錯題反思。比如說,通過這道題的講解,你發現什規律?在以后做題的時候,你會如何做呢?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給學生的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在每次做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讓學生在做題講解反思的過程中,不斷的形成答題的模式和答題的方法。
當然,提高講題的效率和效果,一定會有更好的辦法。在以后的講課的過程中。我會不斷的探索,尋找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