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對幼兒科學教育點滴感悟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總結:對幼兒科學教育的點滴感悟
科學教育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它包括人體和健康、植物和動物、生態與環境、自然現象與科技教育等。而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是幼兒認識周圍世界和獲得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幼兒園的小朋友大致是3―6歲的孩子,由于他們受年齡特點的限制,所以我們要合理安排科學教育的有關內容,多渠道地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對幼兒進行科學的教育,培養幼兒科學的意識,這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我覺得要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讓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探索者,為幼兒奠定良好的科學素質。
那么幼兒園如何實施幼兒科學教學任務呢?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發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止才能的發揮。”幼兒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是非常重要的,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1.激發幼兒的興趣主動探索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組織教學活動要巧妙設計,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這是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先決條件。
例如,在“顏色變變變”的活動中,當我慢慢搖晃著手中的瓶子時,幼兒不約而同地驚叫起來:“變了!變了!紅色的水變成橙色的了!”此時此刻,幼兒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情不自禁地拍起手來,說:“哇!史老師變魔術啦!”這時,我卻神秘地說:“這里面可是有秘密的哦,史老師才會變魔術,如果你們發現這個秘密以后也會變魔術的。”在這一活動中,幼兒正是在濃厚學習興趣的推動下,積極地、主動地投入到觀察和操作活動之中的。
2.精心指導科學教育活動
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體現在促進幼兒與材料、與同伴的相互作用上,培養幼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個性品質。我認為教師的指導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指導幼兒活動。提問有兩種,一種是封閉式的,如:“好不好?”“是不是啊?”“對不對?”等,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另一種是開放式的,沒有限定的答案,我稱之為“巧提問”。如:“你發現了什么?”“你有什么好辦法?”“你猜猜會怎么樣呢?”等等。我在組織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時,更多地采用了擴散幼兒思維的提問,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問題要帶有啟發性,能激發幼兒思考;同時,問題的設計要注意開放性,使幼兒能大膽地表達;另外,問題要緊扣活動內容,使幼兒答問時有明確的思路。這樣,在活動中充分發揮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奇妙的磁鐵”活動中,我提問:“如果我用磁鐵做釣魚鉤來釣魚,你們猜猜結果會怎么樣?”很多幼兒回答:“老師釣不到魚。”于是我慢慢放出釣魚竿,幼兒不約而同地喊起來:“釣不到!釣不到”然而,事情并沒有像幼兒預料的那樣,一條魚兒“釣”上來了。接著,我又問:“老師怎么會釣到魚了呢?”讓幼兒積極地討論、嘗試并講述實驗過程。這一活動較多地采用了開放性、啟發式提問,幼兒的思維活躍,學習探索也更加主動、積極。
所以,活動中的“巧提問”應旨在激發幼兒對活動內容、過程、科學的興趣,巧妙地把幼兒的無意性、偶然性和不穩定性的興趣轉移,轉化為學科學的興趣,使幼兒在發散性思維的同時集中注意地去實踐、探索,尋找正確的科學的答案。因此,在活動中,教師應更多地設計一些有助于培養幼兒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巧提問”,讓幼兒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逐步走向科學的殿堂!
第二,靈活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開展活動。在科學教育活動中,觀察法是最基本的、運用最多的方法;實驗法能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充分激發幼兒學科學的興趣。這兩種方法若能靈活運用,可以使幼兒既感知科學現象,又學習探索方法。例如,在“奇妙的磁鐵”活動中,我先請幼兒觀察磁鐵的主要特征,然后為了讓幼兒進一步理解磁鐵的特征,我就請幼兒做實驗,用磁鐵去找一找磁鐵的好朋友。最后,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實驗得出結論:磁鐵能夠吸住鐵的東西,也能吸住用鐵制作的東西。
第三,重視幼兒的表達與交流。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通過實踐操作,感知科學的樂趣,還要引導幼兒把科學實踐過程和獲取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幼兒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把實踐的經驗化為語言存在于意識之中。當幼兒對一個問題作了深入探究、思考、嘗試,有了深入了解和深刻體驗以后,都會產生一種表達和交流的欲望,幼兒把探究過程和發現經過思維的梳理和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既增加了對事物的認識,又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實施科學教育中要給足幼兒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促動幼兒表達與交流,這是科學教育的重要一環。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依據幼兒年齡特點設計科學教育活動
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科學教育活動
摘要:幼兒科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取廣泛的科學經驗,學習科學方法,發展智力和好奇心,感受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得到愉悅的情緒體驗,產生學科學的興趣和對大自然的關注和熱愛。而科學素質包含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對科學的情感和態度三個方面。在進行科學教育時,如遺忘或偏重于某一方面,將會偏離科學素質早期培養的基本出發點。
關鍵詞:幼兒科學教育;準確定位;適當引導;活動材料
正文: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是對科學教育活動的各要素(即日標、內容、材料、學習活動、媒介、時間、環境和方法)按一定的方式進行編制和處理,從而形成特定的相互關系的過程。它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學科領域層次、單元教育活動層次和具體教育活動層次。這里的科學教育活動設計是指具體活動層次的設計,是根據已經擬訂的學期、月或周計劃對某一具體活動的設計。
一、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的準確定位
(一)教育內容的選擇。
科學教學不同于過去的常識教學,在原“常識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科技、環境保護等新內容,所以內容選擇的范圍相當大。教育內容的生活化不僅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而且它更是引發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條件。教師要發現、保護、培植幼兒可貴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例如,自由活動時,幼兒喜歡將黑板上的磁性教具一塊塊排隊,其實他們對磁鐵有所發現并在探索;在玩彈力球時,孩子們將它們壓扁又恢復,并且樂此不疲,教師就應因勢利導,擴展成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生成科學教育活動。
(二)教育內容的劃分。
在教學實踐中,常常出現一個教學內容可以適合大、中、小不同年齡班的幼兒同時學習的情況,其實這就是教學內容的劃分。例如,水這個教學內容包括很多小的內容,水無色無味的特征、水的流動性、水的三態、水的用途、水的沉浮以及水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等等,水的基本特征就是小班幼兒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大班幼兒在學習時,水的基本特征已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對水的沉浮現象、水能使光發生折射等現象產生疑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班級幼兒的特點選擇重點內容。如果把發現了解水的沉浮現象作為大班幼兒學習的重點內容,那么了解水與物體的沉浮關系就是難點內容,因此教師在活動前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觀察、評估幼兒,準備教學用具,對幼兒在教學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現象、狀況以及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要盡全力做出最全面的預測,確定合適的重難點內容,是成功的幼兒科學教育的必要前提。
(三)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要求
1、發展性:促進幼兒的發展是幼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著眼點,幼兒的發展應是全面的發展。
2、趣味性:設計的著眼點應放在幼兒活動的趣味性上。通過科學教育活動,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3、開放性:活動的形式和設計的思考等都應是開放性的。如提問不限于惟一的答案,形式不局限于單一性,還可以延伸到園外、社區等地進行。
4、活動性:要使幼兒在科學教育活動中,通過他們自身的動手、動腦、動口等操作活動來與環境進行交往,主動發現,獲得經驗,得到發展。因此,要提供幼兒充分活動的機會。
5、整合性:要在活動過程的設計中,完成活動目標、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各自的整合。活動目標中有知識、能力、情感和態度的整合;內容中可有科學內容之間的整合,也可將科學內容和其他領域的內容整合。如“春天”主題中還可容納語言、美術、音樂等方面的內容。
二、科學教育活動的過程設計與指導
正規性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課題內容,提供相應材料,有步驟地開展幼兒科學探索活動,最終達到教育目標的形式。它是面向全體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這里主要談活動目標的設計、教師提問的設計和活動過程的設計與指導。
(一)活動目標的設計
教師要根據幼兒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和該年齡階段的目標,結合每次活動內容的具體特點,對幼兒提出全面、恰當的要求,使幼兒在活動結束時能夠達到的目標。具體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尊重幼兒的發展水平,促進幼兒的發展;
篇3:幼兒科學教育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幼兒科學教育
名詞解釋:
幼兒的科學實驗:指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改變變量,以發現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因果聯系的方法,
集體教學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課題內容提供相應的材料,面向全體幼兒開展的科學探索活動,
教育目標:是人們在進行教育活動之前,在頭腦中預先存在著的教育,活動過程結束時所要取得的效果,是對教育效果的期盼和要求、
科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正確的認識和知識體系,同時也是人們探索世界獲取知識的過程,還是一種世界觀一種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態度、
簡答題
一,兒童的科學特點?
1,兒童科學是一種經驗的層次的科學知識,
2,兒童科學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
3,兒童科學是對世界獨特的理解,
二,教育內容可分三個方面?
1,了解自然環境及其和人們生活的關系
2.探究身邊事物的特點及變化規律
3.感受科學技術及其對生活的影響
三,活動導入環節的設計
1.讓幼兒直接操作材料而導入活動
2.通過簡短的指令導入活動
3.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通過提出問題導入活動
4.通過演示導入活動
5.通過謎語,.兒歌.,故事.,導入活動
四,集體教學活動的過程的指導要求?
1.觀察分析幼兒的行為
2.適當與幼兒的活動
3.保證幼兒活動的機會
4.合理運用評價的手段
5.集體小組和個別指導相結合
認識西紅柿,
活動目標
1.幼兒能運用多種感官認識西紅柿的主要特征
2.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3.體驗并享受探究活動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西紅柿,盤子,刀子,西紅柿圖片
活動過程
一,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西紅柿的外部特征
1.引導幼兒通用觸摸覺感知西紅柿是軟的,硬的,光滑或者粗糙
2.引導通過視覺感知西紅柿是紅的,圓的
二,認識西紅柿的內部特征
1.切西紅柿,探索表達交流西紅柿的內容的內部機構和特征
2.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西紅柿內部機構的特征
3.有序的總結西紅柿特征
三,品嘗西紅柿感知表達西紅柿的味道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