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教學心得

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教學心得

2024-08-01 閱讀 3676

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教學心得

如何搞好寫作教學,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是每個語文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學生寫作積極性不高、寫作水平不高是現實。那么,我們不能束手待斃,那樣只能惡性循環。如何主動去解決這些問題,突破它,我在實踐中,采取了下列方法:

出題激發:人們常說,題好一半文,作文時出好題,避免陳舊,不能一看便索然無味,無話可寫;出的題要能寫,有的,新穎性強。看見題就想寫出來,一吐為快。比如:《論“彎腰”》、《我的名字》等等。有時,我讓學生出題,且每次不止一個題,任選。有時,無題,隨意寫,只限定訓練目標。“放膽文”時常寫一寫,也很好。

隨筆激發:拿出一個筆記本,全班按學號寫,每天一人。一般是后一人,一是看看前一人有作文,且要求一人寫出三言兩語的評價。學生很看重“面子”問題。隨筆不規定題目、內容,只要語文課代表的后記便知:我們不必擔心寫跑題,不用苦惱沒話說,不用害怕不及格,我們放馬在心的中原,毫不巖石地寫出心里話......我們寫著,說著,甚至笑著,哭著......記載著我們成長的足跡。

批語激發:我喜歡熱愛我的每一位學生,他們的一點進步,一個優點,我都在批語中表揚。哪怕與作文無關的,比如,祝賀你期中考試獲得第一名;祝賀你當上班長;你的字真漂亮;才女......這里成了我和學生溝通,交流的好地方。不要小看它,你的一句關心話,他可能記一輩子,作為教師,要承認個性差異,優點要去挖掘。

張貼激發:這是一個老辦法。優秀作文,我貼在走廊里,令年紀甚至全校師生都知道。有時要主動去找其他的老師或領導,要求他表揚一下某位同學。這個作用可大了,他們的成就感一下就上來了。被張貼三次以上的,自己掏腰包,給他買個紀念品,再獎勵性地告訴他,可以免寫一次作文。實際上沒有不做的,他還爭取第四次張貼呢。

結集激發:開學初,我就宣布:今年作文要結集,作為紀念品,永遠保存。實際上就是作者把優秀作文打印若干份,裝訂成冊。有一次,我們把作文集贈送給外校來參觀的領導老師,并得到了他們的夸獎。學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有的嘔吐能夠學還把作文集作為禮物,送給過生日的同學。他們極為榮耀。人人都努力寫好作文,爭取人選。

目標激發:把作文要求,分解細化落實到每次作文之中。每次作文只提一兩項要求,只要達到這個要求,哪怕其他方面差點,也是好文,也表揚,缺點不足下次改就行了。我想降低要求,學生容易成功,成功會給他們帶來喜悅,成功會激勵他們再去爭取更大的成功。

給分激發:平時的每次作文,我都給打分,且都盡量給高分。目的就是激勵他們,給他們信心,讓他們感受到,我們作文還不錯,有時他們也認識到自己的作文不值這些分,但他們心里還是很喜悅。每次發作文都喜悅,每次都感覺自己在進步,這樣,學生也有積極性,因為我知道,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技法激發:學生作文,有時是不自覺地運用一些作文技法,他們沒有意識到,我就盡量挖掘出來,還往往批上:某某大作家就用過這種方法,很好!再家上一個感嘆號,表達我的贊許。另外,我還告訴給他們一些技巧,用“如果用上什么什么方法,你的分數還會提高5分......”的話,巧妙地激發他們協作的積極性。協作是輸出,如果不讀書輸出,哪來的才輸出呢。這個道理,我也常跟他們講。

演講激發:演講兩分鐘,一種是每天課上前五分鐘,找一個學生口頭演講,題目不限,練習他們“說”的能力。因為“說”與“寫”是分不開的。另一種就是自己的優秀作文,因為,讓他們“背”下來,當眾演說一遍,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不管是哪一種,師生都進行點評。因為不是按學號,不是人人都有這種機會,被選上的學生,很自豪。點評時,有時還發生爭執,場面很熱烈。

模仿激發:被模仿文有時是學生的習作。經過反復修改,成為佳作。讓全班同學模仿優秀作文的思路、寫法、語言等等,重新寫一篇。作者很高興,很得意。這實際上是一題多作,也是一種修改訓練。也有不屑的,那就個他叫板,讓他拿出更優秀的。

“發表”激發:鼓勵優秀作文給報紙雜志上投稿。發表后,讓作者在全班朗讀,談體會。大家再給點評。全體氣力,鼓掌致謝。因為他為班級、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實踐表明,學生內心潛藏著巨大的寫作能量,需要我們去點燃,激發。我們要想盡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去寫作。

我覺得,首先語文老師要熱愛學生,像喜歡自己的孩子一樣喜歡他們。為他們一點進步,而歡呼歡欣鼓舞,切不可搞那種“恨鐵不成鋼”的訓練,也不要抱著“愛之深,責之切”不放,責之太切,他們不接受,而往往又打擊了他們的信心,培養了一批失敗者。要懂的“親其師信其道”,你愛他們,他們也愛你才成。

其次,要研究他們心理,學習心理,寫作心理。學生往往爭強好勝,很要“面子”,喜歡聽表揚的,渴望成功,你要推波助瀾,不是“逆水行舟”,挫傷他們的自尊心、積極性。請記住,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

第三,作為語文教師,你要關注、關心他們。他們的喜怒哀樂。要像他們的父母那樣關心他們,要像優秀的上家對待“上帝”那樣,熱情周到地服務。我是說,這樣會讓學生感覺到,語文老師對我最好。改變他們那種“你要我學”為“我要學”。達到這個境界,一切都好辦了。投入感情很重要。

篇2:小學語文教學心得:寫作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寫作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任務中的重點。但是,長期以來,寫作教科書的質量不盡如人意,寫作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對話”是新課改的核心精神。寫作教學必須從傳統“授受范式樣”走向“對話范式”,寫作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也必須重新定位,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寫作教學質量。

一、在與課程的關系上,由寫作課程的被動使用者變為寫作課程的主動開發者

傳統的寫作教學,寫作教師對課程沒有編寫的權利,由國家統一制定課程,教師接受并教授課程內容,寫作教師成為寫作課程的被動使用者,這種傳統的強制性的教師角色定位,不利于寫作的有效教學,存在種種弊端。

(一)寫作課程的使用者和傳遞者角色的特點與弊端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通過制定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課程實施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嚴密的“科層體制”。在這種體制中,教師無法參與課程的編訂,缺乏課程改革的權利,因此處于最底層的教師容易淪為消極、被動的課程使用者,大多數寫作教師只是把教學當作一種生存手段,很少有教師把教學工作當作一種事業追求,在這種體制下,教師只能扮演被動的使用者角色。

1、是專家編制的寫作課程的簡單搬運工,教學缺乏實際針對性

我國傳統的寫作課程一直沿襲中央集權模式,課程決策、設計與評價由政府主管部門和課程專家操作與控制,實行“上所定,下所行”的研究思路,一線教師不能參與其中。然而課程編訂者缺乏教學實踐經驗,甚至沒有實踐經驗,因此編制的課程與實際的教學存在較大差異。如:城區寫作課程與農村寫作課程在我國傳統寫作課程中沒有差異,但實際情況是,農村學生與城區學生在成長環境,認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如果按課程內容教學,往往不能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脫離了生活。

2、是陳述性寫作知識的單一“代言人”,無法進行教學創新

傳統的寫作教學無論是題目的確定體裁的選擇,還是表達的方式,多由教師指令,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寫作課程只是把傳遞和繼承已有的寫作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即要求學生認字寫字,掌握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等,關注學生寫作知識即題目、主題、材料、結構、語言、修改、表達方式、方法、文風和文體等的掌握,而這種陳述性知識又是建立在傳統的理性主義知識觀基礎之上的,從而造成學校寫作課程片面地強調接受而忽視發現,強調繼承而忽視創新,寫作教師成為寫作知識的“代言人”,只是注重現成寫作知識的生硬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導致學校寫作課程無法真正地深入到學生的精神世界之中。

針對寫作教學的這種忽視過程與方法,忽視對學生情感價值培養的現狀,新課改中,國家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針對課程改革國家放寬了對課程的編寫限制,我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1]由以往單一的國家統一編寫,變為三級課程,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這種改革所包涵的理念賦予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并管理課程的權力,寫作教師也將成為寫作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從被動的課程使用者變為主動的課程開發者。寫作教師這一角色的轉變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實施寫作教學。教師涉獵課程開發便于教師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才情,寫作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可是教師要順利完成這一任務需要許多條件,這要求教師轉變自身角色。

3、是缺乏激情的重復勞動者,教學方法單一

多年教授單一重復的知識導致教師缺乏教學的積極性,從而很少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創新。同時教學內容的一成不變也不利于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充分施展自身優勢與特點。最終導致教師上課無熱情,無激情,學生聽課無動機,無興趣。長此惡性循環,使寫作教學任務無法有效落實,寫作教學成效低。

(二)寫作課程的開發者和組織者角色要求分析

新課程改革中,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可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這為寫作教師走進課程、參與課程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所涵蓋的內容較多,這就對寫作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站在新課程的制高點,對寫作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1、寫作教師要融入整個課程編寫過程

首先,校本課程的開發為教師逐漸發展成為課程方面的專家提供了條件,教師可以利用校本課程開發這一領域,大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把自己的經驗、探索和思考融合進去,同時注意把學生的經驗納入到校本課程開發里。

其次,寫作教師要主動加強與課程專家、學者之間的合作。通過利用專家學者的理論素養來熏陶自己。同時還要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學習和研究共同體。

2、將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自主編排課程

寫作教師往往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經驗,在長期的工作中能夠真正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能在對學生認知水平的把握上再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教材。但這也要求寫作教師應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因為課程的編寫對理論素養要求較高,教師應加強自身理論修養,學習課程心理學、課程社會學、課程原理等,提高自身課程理論基礎。教師必須通過持續不斷的終身學習和探究來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水平。教師與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一樣,不可能憑借一次教育就能適應迅速變化而且節奏不斷加快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寫作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理論來充實自己。未來寫作教師的權威不僅來自于擁有知識量的多少,而且更來自于教師自身不懈追求真知的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來自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所顯現的對于學習的需要、信心和能力,一種讓學習者從教師言傳身教中感受到的旺盛的精神生命力。寫作教師也只有從自己終身學習體驗中領悟到生命價值,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影響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興趣和濃烈的求知欲望。

篇3: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寫作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生活方式,是促進我們發展的重要手段。《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而小學生作文內容以記敘文為主,主要是寫人、記事和描寫景物。

寫作素材源于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見多識廣,寫起作文來就會輕松。而這恰是農村學生的弱項。農村小學生怕作文,厭作文,感到作文難寫,寫起作文來總是咬著筆桿冥思苦想,覺得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無從下筆或者總是口號式的幾句,空洞無物。

作為一民農村語文教師,如何調動農村學生寫作積極性,培養學生作文的興趣,我有以下體會。

一、會學生,發現寫作素材。

農村小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內容:學校里的各項文體活動;家里的各種家務勞動;農田里的各種農作物生長狀況......有些素材是城里的孩子無法見到的。但要讓學生將這些內容用作文的方式表達出來,必須讓他們實踐。例如:秋天到了,我讓學生們寫一寫秋天,但有的孩子用優美的形容詞堆積了一篇。華而不實,空洞無物。后來,我利用一個星期天機會,讓孩子們同家長一起去地里干活,并把所看到、聽到的、想到的記下來。第二天上作文課時,我先讓學生們交流昨天勞動的感想,孩子們交流得熱火朝天,接著我說,想聽聽昨天同學們都有什么收獲,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說,足足說了近10分鐘。最后,我才說,把剛才你說的寫下來吧!結果這這篇作文孩子們寫得很開心!所以我總結出一條:要想寫好作文,就要實踐!

二、具體事中,悟出“真情”。

小學高年級習作中,要求學生要表達情感。但學生在習作時往往是直接寫一句話表達情感,這種情感給人的感覺是“假”。習作中,不能反映內心世界的作文,也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質意義。因此,要想讓學生認真習作,必須激發學生的“真”感情。

要讓學生在習作中,把他們的個性、情感得以發展、想象、語言表達等各種心理能力得到最佳訓練,教師就要做到童言無忌,呵護真情。老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在課堂上,在課外,在學生作文的批語里,在進行口語交際對話教學時......向他們表達我們的“真”情感,真實地流露我們的喜怒哀樂,讓學生逃出“四角天空”的困境,創設一定的課堂練筆情境,激發出他們的“真”情來。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組織看電影《柳月彎彎》,這部電影很有教育意義,影片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也著實感人。看完影片后,我并沒有要學生馬上寫觀后感,而是讓學生回憶哪些場景讓你流淚,讓你感動。結果學生們在課堂上不斷地回憶,不斷地體悟影片中真情,甚至有些學生又一次落淚。完成寫作后,我從孩子們習作中,讀出了“真”情。

三、加強課外積累,擴充素材。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廣泛閱讀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更為重要。但農村學生由于條件限制,閱讀面很窄,除了課本和讀本外,幾乎沒有課外書。基于這種情況,我利用學校閱覽室的資源,擴充學生的閱讀量,并都會學生隨時摘抄那些動人的畫面,精彩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優美的詞句、語段。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對于不同的層次的學生,我會做到推薦閱讀。基礎較差的學生,我推薦他們讀童話、寓言、小故事。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建議他們閱讀中外名作、名篇。

四、評價作文與鼓勵相結合,讓學生嘗試成功,激發習作需要與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是因心理上的欲望而產生的。教師與學生就像“漁”與“魚”。而評價就像“餌”。學生愛吃的“餌”,絕非劈頭蓋臉的訓斥和沒完沒了的批評。專挑毛病的做法,這樣只會撲滅學生習作的欲望。因而,我在批改作文時,總是采用鼓勵、交流的方法。我要么對文章的內容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要么就與小作者本人產生一下情感上的共鳴;或者抓住他文章的閃光點大大地欣賞一番......什么“你的媽媽真是位慈愛、勤勞、嚴謹的好媽媽,我也同樣敬佩她”;“你的想象力可真豐富呀,仿佛把我們每個人都帶到了這個夢幻般的世界”......這些評價使學生“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學生有了這種想獲得精神愉悅的愿望和動機,何愁不能“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呢?

小學生作文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和反復的練習,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作文教學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蕾,只要我們精心地去呵護和培育,改進作文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相信一定會在語文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綻放出絢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