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課改學校參觀心得:一堂語文課引發的思考

課改學校參觀心得:一堂語文課引發的思考

2024-08-01 閱讀 5351

課改學校參觀心得:一堂語文課引發的思考

杲杲常德,古武陵,朗州,鼎州是也。

上周學校組織老師到了千年古城常德學習,我們開始了兩天一夜的常德之行。

“一湖柳浪,柳搖長空;十里詩墻,詩接唐宋。”在煙氣氤氳的柳葉湖邊,我們遙寄詩情與劉郎,延綿不絕詩墻下,我緬懷漁父、伯贊、丁玲。

隨后,我們抵達了目的地--常德市五中。五中東面乃屈原公園,一衣帶水,北面、西面乃喧囂都市,五中一枝獨秀,屹然獨立。

在五中有幸觀摩了兩節課。冉老師的一堂語文課讓我印象深刻。

《曹劌論戰》是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冉老師此節課教學目標定為讓學生了解全文大意,掌握重點字詞含義。

學生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預習好課文,完成導學案。“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冉老師老師將課堂交給了學生,老師充當主持人的角色。課堂中學生按小組輪流上臺講課,一小組分為六個學生,三個人上臺,一人帶全班朗讀,一人講解課文,一人點出重要字詞,最后讓學生提出疑問,三人來解答。冉老師都是用欣賞的眼光和鼓勵的掌聲“串聯”一堂課。一堂課在學生的講解和冉老師溫婉的常德話中結束了。

“生本課堂”是一種新提出的教學形態。就是一種“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育理念。在“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五中結合自己學校特色,創建了“和美課堂”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這堂課就是五中“和美課堂”的一個示范。

五中何校長介紹:“和美”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內涵是“和諧發展、各美其美”。和美兩字出自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句話的本意是人們要懂得各自欣賞自己創造的美,還要包容的欣賞別人創造的美,這樣將各自之美和別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會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

“和美課堂”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除了把握課文大意,還要對重點字詞深入鉆研,以備其他同學提問;其次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表達不清晰,怎么講解課文呢?

在這一堂課中,學生魚貫登臺,對自己講解的部分爛熟于心,脫口而出,但是有其他學生提問的時候,就不會舉一反三,轉換過來了。

我想,學生們真的理解了課文讀懂了課文嗎?對于不是自己小組講解的那一小段是否也弄懂了呢?

課后的一點時間,由于時間限制,我抽問了兩個學生,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解,這是文章重點句子,但是,他們都沒有答上來。

所謂的生本課堂,老師就應該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嗎?學習可以完全交給學生,但是課堂不能。我覺得其中有一個度,這個度要根據學生情況、文本情況來具體而論。比如這首《曹劌論戰》出自《左傳》,頗為詰曲聱牙聱牙、生澀難懂,屬于一篇難度中等偏上的文言文。學生的預習,可能是淺嘗輒止,或者生搬硬套參考書。所以在其他同學提問的時候,就答不上來。重點詞句,由學生點出,什么是重點詞句呢?這需要對語文課程的整體把握和多年的經驗來總結,而學生缺乏這種宏觀的把握和經驗,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站出來指明。

不論是生本課堂,還是“和美課堂”,從我們的教育國情來講,都還是初步嘗試探索階段。

生本的課堂旨在改變以往以師為本的教學,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白主發展為本。將學習真正地、徹底地交還給了學生,從而全面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使學生發現自我,實現自我,信心高漲,在興趣盎然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空前的發掘和運用,從而形成了高質、高效、生動、快樂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機制。

勇于嘗試,就是一種勝利。這堂語文課就是實踐生本課堂的典范,雖然有不夠完美的地方,但是新事物的發展規律總是這樣的,曲折著前進。我們應該向這樣的學校,這樣敢于走在前列的老師致敬!

常德之行雖然已經結束,柔媚的常德絲弦還在耳邊縈繞,語文課堂改革試行也將散發著長長久久的魅力。

篇2: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效率問題研究

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的效率問題研究

南呂鎮田寮小學周小慧

摘要:當前我國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存在效率低下等問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應立足于教學實際,在教材挖掘與整合上下功夫,在備課寫教案、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各個環節上要突出一個“實”字,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課改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效率

一、當前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效率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一些看似熱鬧無比的“新招”、“創新”層出不窮:走馬觀花式的檢查一下字詞,絲毫沒有落到實處;“課件滿堂飛”,有用沒用地讓學生沉浸在色彩絢麗的畫面中,而忽略了對語言文字本身的理解和感悟;“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跟著感覺走,迷失了基本的教學目標;“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加上補充大量資料,把好端端的語文課整得象思品課;“盲人摸象,只盯一處”,容量太小,一節課只抓一兩段,密度小,效率低……“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抓訓練”似乎成了一件十分遙遠的事,對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也越來越緊迫地呈現在教師面前。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農村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應立足于教學實際,在教材挖掘與整合上下功夫,在備課寫教案、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各個環節上要突出一個“實”字,才能提高教學設備較落后的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新課改背景下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效率:措施

(一)教材挖掘凸顯和有機整合

語文教學主要憑借的是課文,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寫的文章大部分是學生樂于讀的文學作品,其字里行間蘊藏著深刻的人文內涵,對學生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并且在陶冶健康個性和審美情操上有特殊作用。因此,教師要盡其所能地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蘊育點”,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在教學中有效地加以滲透,適時“吶喊”,適度“灌注”加以凸顯。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語文課程資源豐富的人文內涵,將其包含的審美情趣還給學生,并在語文教學中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凸顯出來。

語文教學中,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協調統一的。語文教學應著眼于語文形式,語言所載負的人文思想、情感內涵必須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語言的同時,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力求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教師要重視語言所承載的內容,潛心體會語言所蘊涵的人文因素

篇3:小學語文課改隨筆期末考試變變變!

昨天一早便得到消息,語文期末考試形式同以往有所不同,在最后的筆試環節之前增設了口語的測試,即:背誦每個年級的必背古詩、口語交際、朗讀課文。此種形式無疑對孩子進行了更全面的考查。

想起我班孩子素日里那么的嬌羞、內斂,不禁憂思起來。

在辦公室,與同年級的慧一起商量口語交際以及課文朗讀的具體內容,最終定下了兩篇要求背誦課文的片段,因為要求朗讀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分鐘,所以找來我班的彬先試水。

彬顯然緊張到不行,背的滾瓜爛熟的課文,此時照讀竟都讀不順暢了,連舌頭都打了結,語速快的如同撒韁的野馬。如我所料,心理因素是我班孩子的軟肋,如不能及早得以平復,看似白送分的口語測試是必定要一塌糊涂的。

下午第一節課,對學生進行了朗讀的指導,個別抽查的情況來看,讀順基本不成問題,但是有感情朗讀以及何處停頓學生還是極欠火候。

想到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忽略了這個環節,很多時候,只是簡單走一下朗讀的形式,學生讀的平淡無味時,我也會下意識的說一句,讀書應當有感情。可?如何有感情?學生始終還是不得要領。

你看,連期末考試的形式都在革新,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是否仍在閉門造車,是時候該變一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