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課活動反思:磨課與教師專業發展
磨課活動反思:“磨課”與教師專業發展
今天(7月25日),小學教師遠程研修進入了第三天。上午,我和項目辦的同志們一起到各個學科專家團隊走訪看望,了解研修的進展情況。接著,召開各個學科課程團隊專家組組長會議,聽取大家對搞好遠程研修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今年,小學教師的遠程研修主題是:貫徹課程標準--基于學生學習行為的課例研究,課程實施的基本形式是“磨課”,而“磨課”運用的基本范式是“三次備課”。為了讓老師們深刻理解和把握“磨課”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我想談談對以下幾個問題的認識。
一、課是觀察老師教育教學行為的細胞
組織實施遠程研修,其目的無疑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而教師專業發展的載體多種多樣。在這里,對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來講,為什么大家往往對“課”的研究情有獨鐘?
首先,課是教師最熟悉的教育教學現象。教師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備課、上課、反思課。其次,教師們最關心的,就是如何上好課。這是教師的看家本領。
第三,課是觀察教師教育教學行為最直接、最客觀的“全息源”。
第四,課如其人。課最全面最集中地反映了教師的個性、能力、品德與知識素養。我們看到的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教師素質的集中反映。研究與反思課,就是研究與反思教師這個“個體的人”。正因為如此,課的改進、完善與提高,必然意味著教師整體素質與專業素質的提高與發展。
二、課例是優秀教師教育創造性的集中體現
在確立了課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獨特價值之后,我們必須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什么樣的課才具有研究價值?這里有兩種價值取向:一是常態課,就是發生在一般教師的課堂的課。二是優質課。這就是優秀教師創造的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課,我們稱之為“課例”。“課例”往往體現了優秀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與教育風格,是優秀教師教育創造性的集中體現。
一個優秀教師留下的教育財富,除了他培養的優秀學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創造的優秀課例。這些“課例”對于廣大教師來講具有示范、引領與借鑒價值。正因為如此,廣大教師對“課例”特別感興趣。但是,必須強調指出的是:優秀教師創造的課例,并不能直接照搬于任何教師的課堂。這是因為“課如其人”,而人與人都是不同的。這就像任何一位卓越人物的優秀品質都可以供別人學習借鑒,但他所創造的優秀業績并不能供別人復制一樣。那么,在這里,優秀教師的“課例”對于一般教師的專業發展而言,其價值到底意味著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學習、體悟和借鑒優秀教師創造的優秀課例背后蘊藏的教育教學規律。
三、遠程研修就是為教師提供一種研究課例的范式
說到底,我們的遠程研修就是為教師們提供一種學習、借鑒、實踐優秀課例的范式。其過程大概包括三個部分:
(1)一堂好課是如何形成的?(2)按照一堂好課產生的范式,教師在同伴引領和專家指導下,進行課的設計,即“磨課”;
(3)運用“磨課”的辦法,研究、設計、實施、反思自己的課。前兩個步驟在集中研修期間完成,后一個步驟在開學后的校本研修中進行。
在這里,我想強調指出的是,“磨課”如何才能真正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這就不能不談到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的“三次備課”思想。第一次備課,就是教師個人的獨立備課,成果是形成第一個教案;第二次備課,就是在教師個人獨立備課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優秀教師的課例,成果是形成第二個教案;按照第二個教案上課后進行第三次備課,即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效果進行反思,然后形成第三個教案......。于漪老師就是借助這樣的教育智慧,不斷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成為一位卓越的語文特級教師的。這就是我們進行“磨課”流程設計的經驗模型。
按照這個“磨課”流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為什么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這里有以下三個關鍵環節:
(1)獨立“研課”。現在,有兩種不好的傾向,一是分工備課,搞所謂成果分享;二是不動腦筋,直接照搬別人的教案上課。這兩種做法,都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沒有經過自己大腦的加工。必須堅持教師的獨立備課,充分調動自己的智慧與潛能,俗話說:要先知道自己有多大斤兩。其價值在于,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智慧潛能充分釋放出來,激活自己的專業發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2)與同行對話。包括與優秀教師的“課例”對話、與同伴對話。這個環節的要害在于尋找自己與優秀教師或同伴在課的設計上存在差距是什么?或者理念上,或者方法上,或者知識儲備上......找到了這些差距,才能找到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找到自己專業發展的著力點。
(3)實踐反思。包括上課之后的自我反思和同伴研討。這個環節的意義在于尋找自己的教學預設有哪些沒有實現?為什么?尋找自己在教育教學中有哪些意外的成功?為什么?尋找下一步教育教學改進的方向,......。
綜上所述,“磨課”流程是形式,蘊含其中的價值對話是關鍵。可以說,第一個環節是對自我的“觀照”,第二個環節是對同行的“觀照”;第三個環節是對實踐的“觀照”。在這里,所謂“觀照”,就是對自我和他人行為背后的價值的觀察與省思。只有出現了這種自覺的觀察與省思行為,才能有教師主體專業發展的可能性。正因為如此,在遠程研修中,我們判斷教師專業發展的標志性成果,最重要的并不是教師們的“磨課”成果--教學設計方案,而是對上述三次觀察與省思的記錄。透過這些記錄,我們能看到教師專業發展的著力點--理念改進、方法借鑒、知識提高、能力發展......。
在座談中,有專家提出遠程研修能不能更貼近教師的教學實際。言外之意,就是我們提供的“磨課”流程離老師們的常態教學比較遠。的確,每位教師的日常教學準備,特別是每堂課不可能都按照專家們提供的范式來進行,我們只是希望教師們在日常的校本研修中要按照這種專業范式開展校本研究。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校本研究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
篇2:常識教研組磨課活動方案
為了進一步落實嶧城區教育局《關于開展“教師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的實施方案》(嶧教發〔20**〕10號)、《關于開展“有效教學”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嶧教發〔20**〕71號),陰平鎮教委《關于開展“教師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的實施方案》(陰教發〔20**〕7號)等文件要求,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避免無效低效課堂,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素質教育。根據區、鎮教育部門要求,我校制定出臺了《卜樂小學20**/20**第二學期“教師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的實施方案》,決定本學期在全體教師中繼續深入開展“全員磨練合格課”活動。為保障活動的有序進行特制定我組磨課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山東省教育廳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意見》(魯教基字〔20**〕1號)等文件精神為指南,以“新課程系列課達標”活動為基礎,以推行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為切入點,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中心,以示范課為導向,以研討課為主體,以評比課為促進,以驗收課為評價,引領教師聚焦課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聚焦教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推動課程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推動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二、參加人員
孫學海李浩謝旭鄭紀偉鄭波陳化彩
三、活動安排
常識組磨課活動日程安排
(20**年2月17日)
四、活動內容與要求
1、確定“磨課日”,把每周三定為我組“磨課日”,下午放學后一小時為磨課研討時間。
2、要求教師在磨課活動中努力做到“四個一”,即認真上好或聽好每一節課、做一次高質量的磨課發言、寫一份有分量的磨課心得、向執教者提一條有價值的教學建議。
3、教師在評課過程中要少講“人情話”、“場面話”,多提建議和意見。具體做到“三個一”,即肯定一個優點,指出一個缺點,提出一條改進意見。
4、實施“上課―磨課―上課”的操作模式,使上課和磨課成為一個前后相通、及時反饋的工作鏈條。
5、加強教師聽課、評課出勤管理。教導處、考核辦聯合對教師的聽評課出勤情況進行檢查,其結果納入教師學期評價結果。
篇3:蘇教版二年級上《識字1》磨課經歷及體悟
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識字1》的磨課經歷及體悟
欣賞這么一句話: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好課,都會在某些地方有所進步,同時也會發現遺憾。為了減少這種遺憾,甚至避免這種缺憾的發生,我們需要一次次的試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地收獲,這就是“磨課”。**年6月,我有幸代表海南省參加“全國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錄像課比賽,讓我有機會成為被磨課的對象。這一次的經歷讓我終身難忘。
一接到通知,學校領導首先幫我確定了三位指導老師,接著,結合我的特點跟各老師商量后,決定選取蘇教版第三冊《識字1》的第一課時作為此次作課內容。這篇識字課文,采用“詞串”的形式,介紹了金秋水鄉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全課12個詞語,分成4組。第一組詞語表現水鄉白天的景色;第二組詞語介紹荷塘里的主要植物:蓮藕、蘆葦與菱角;第三組詞語表現水鄉傍晚的景色;第四組詞語表現夜晚水鄉的景色。全課讀來瑯瑯上口,有韻有味,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圖文對照中識字、誦讀,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了解水鄉秋天的人文、自然景觀,受到美的熏陶,又能豐富語言積累,感受語言的優美。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
分析完教材,我和張艷、徐蓁老師就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討論。識字寫字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詞語,讀、品韻文在第一課時里肯定也要保證充足的時間。大致方向確定后,在教學寫字內容的選取上又犯了難。選擇所有左右結構的字,便于學生掌握這類字在“田”字格中的書寫規律。但寫字量大,內容卻很單一,不適合在公開課上作示范教學。左右、上下、獨體結構的字各選其一,似乎又過于零亂,容易讓學生失去日后預習的依據。思前想后,最終我們選擇認識兩個新偏旁“火”“欠”,并指導以它們為部首的“煙”“燈”“歌”三個生字的書寫。這樣既給學生日后自學留有依據,又能很好的把握課時教學量。
蘇教版識字課文,通常都是采用“詞串”的形式出現。要想在這種工具性很強的文章中不著痕跡的體現出人文性,又能比重平衡,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反復試講與修改后,我確定了這樣的思路: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2分鐘)
二、借助拼音,初讀識字。(12分鐘)
識字讀文,并以多種形式練習。
三、讀詞成串,走入“水鄉”。(13分鐘)
理解詞語,感受金秋水鄉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
四、分析字形,指導寫字。(10分鐘)
五、課堂小結。(1分鐘)
(備注:預留2分鐘作為課堂生成拓展)
記得竇桂梅老師曾經這樣說到:任何一種有目的的活動,要達到預期目標和理想效果,必須在此之前精心設計。教學也是如此。教學中,有時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個環節,也需要精心雕琢。要想在四十分鐘的時間內取得優質高效的收獲,更需要教師細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考慮。
下面,我就說說自己在磨課過程中幾易其稿的感受。
課堂預設一定要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考慮。
以學生自由拼讀課文的環節為例,我首先按照常規是這樣設計的:
要求: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把它讀熟。
這樣簡潔又明了,但試講之后意識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意義。在沒有較好的自學能力的情況下,目標提得明確些,是對低年級學生不可或缺的引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老師應適時地給學生一個做發現者的機會。于是對初稿進行了補充:
要求: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把它讀熟。同時拿出筆來,在難發的音下面畫上“三角形”,再多讀幾遍。
朗讀指導要關注講解、示范的規范性和有效性。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朱熹要求學生從小養成正確朗讀的習慣,還要求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
憑借著自己對情感的把握和朗讀技巧運用的自信,在很長時間的朗讀備課環節,我都習慣用自己的感受去指導學生。但是在這一課中是不適用的。
識字文章有著別于其他的朗讀方式,它既不像朗讀散文時的多情惆悵,又不像朗讀詩歌時的磅礴豪壯,它有著更突出的斷和連(停頓)的技巧要求。所謂朗讀的技巧,正是指朗讀者為了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而對有聲語言所進行的這種設計和處理。這些設計和處理是從作品內容出發的,它將正確處理語言的斷和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揚和抑(語調),不僅使語言生動、形象,還使語言具有表現力和音樂性。
在反復聽了配套課文錄音后,我摸出了其中的規律。于是有了這樣的朗讀指導:
每個詞語中間要有停頓,每行詞語用一口氣讀完。
但這看似明確的話語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模糊的,所以朗讀示范是不能省略的。且要把要求在自己的示范中很好的體現。接著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中把課文讀對,讀熟,讀出韻味,讀出情感,“心入于境,情會于物”。
在學生的課文朗讀訓練中,趣味體驗是一個很好的利于學生發展的過程。于是在學生把課文讀熟后我安排了這樣的環節:
去掉拼音,有節奏地拍手齊讀。
講解:每行用四拍完成,第四拍只拍手不讀詞。
這樣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把剛剛學會的生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以鞏固,通過有趣又略顯梯度的朗讀訓練來鞏固、加深識字、識詞的成果。這就是“文化”統領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巧妙落實。
輔助資料的選取一定要“掘地三尺”。
在本文中有這樣一行詞語“夕陽歸舟漁歌”,在看圖理解了“夕陽歸舟”后,我設計了這樣一段:欣賞“漁歌”,體會漁民豐收的喜悅。
當我準備這個環節時,心中是很放松的。因為我一直很喜歡一首叫《烏蘇里船歌》的曲子,它曲調好聽,主題又相符,心想這個環節不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嘛?在我信心滿滿地點擊課件里的小喇叭后,卻得來了個當頭棒喝。
我的指導老師曾衛紅校長首先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烏蘇里船歌》是一首反映赫哲族人生活的東北民歌,怎么能放在講述江南的演示課件里?這是一個嚴重的知識性錯誤啊!
是啊!老師一個小細節的忽略對于學生可能就是一個長時間的誤導。
于是我上網再一次詳細地明確了江南所含蓋的地域范圍,在后來的“漁歌”選取時除了詞、調的考慮,還有了一個更鐵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