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老師學習隨筆感悟文字背后人物形象
9月24日,我在鄭州廟李鎮豐慶路小學聆聽了兩位專家的群文閱讀課。李懷源博士對“群文閱讀”進行了全面的剖析,結合當今社會現象和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群文閱讀的重要性,我對“群文閱讀”教學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以《走進魯迅》為主題“群文閱讀教學”中,李懷源用簡潔而又親切的語言帶著六年級的孩子們在不同的故事閱讀中,感受文學的魅力,同時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給孩子們帶了快樂,讓孩子們沐浴在書的芳香里,激勵著孩子們去大量閱讀,享受閱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
李懷源博士的講座讓我初步明白了“群文閱讀”的特征。群文閱讀是同一個議題、多個文本、探索性教學。所謂“群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那么從單篇到“群文”,對閱讀教學而言,意義究竟何在?從她執教的課中,我明白了群文閱讀的意義:首先是讓師生回歸到“閱讀”的本原,其次,群文閱讀是對真實閱讀情狀的模擬意義。群文閱讀意味著“教”的改變,意味著你老師不可能講太多話,不可能提太多問題,不能發起太多討論;意味著老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細、更透地講析文章了;意味著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實;意味著你不能將“朗讀”、將“有感情朗讀”無限放大。“群文閱讀”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因此,“群文閱讀”,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學會放棄。必須根據讀物的不同性質,更多地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
因此,“群文閱讀”更是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課堂上,如果要讓學生讀“一群”文章,就意味著教師要去讀更多的文章,為此,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閱讀積累!
此次活動,帶給我們全新的閱讀形式,隨之而來的還有關于閱讀全新的思考和探索。這是一場關于語文閱讀教學的革命,革命需要堅持和嘗試,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是閱讀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如何將閱讀課上的得效、高效,需要我們不斷嘗試和改革。
篇2:小學語文老師板書作用隨筆讓學生感受教師板書美
現在有一種傾向,好像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完整性、完美性及可觀賞性,通常要各種電教手段一起上,似乎沒必要再在黑板上板書。我以為,黑板不僅僅是為幫助學生記憶服務的,它更應該為幫助學生思考服務。教師適時地把有關內容板書出來,不僅有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還能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這是電教手段所不能達到的。美觀的板書能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審美的享受。教師的板書要文字精練,搶眼美觀。教師可以用色彩鮮明的文字、簡筆畫、圖表等形式清晰地勾勒要表達的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不同的色彩及格式反應是不同的。美觀的板書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強化課堂效果,同時也會對學生的書寫產生影響。學生跟一個教師學習時間長了,他的學生寫的字很像自己的老師的字。這說明了學生都有“向師性”。另外,良好的板書還可以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意識。例如,筆者在上課時,一般把重點內容用紅色粉筆圈上,用黃色粉筆圈上學生易錯的地方,用藍色的粉筆寫出知識拓展及延伸的地方。這樣的板書就像一幅多彩的圖畫,傳達著知識和美感。
篇3:中學語文老師教學隨筆跟隨課文學寫作
任何學習都離不開模仿,正如學習書法從臨摹開始,初學寫作,模仿也必不可缺。與臨摹字帖不同,寫作的模仿不是照搬,更不是硬套。來自范本的思想、語言、技法等,總能發生神奇的化學反應,模仿的寫作自然是各自不同。模仿范本哪里尋?語文課本資源多。
語文課本不但題材內容豐富,而且寫作技法兼容。閱讀課上老師精講細評,寫作課上自然水到渠成。這樣讀寫結合的便利途徑,如不用足用好,簡直是浪費資源。
學生寫景,往往視角單一,語言蒼白。魯訊的《雪》,斑斕的雪野、明艷的雪羅漢、如火焰般奮飛的朔方的雪……不但描寫細膩,而且視角豐富,動態與靜態、直接描繪與側面襯托相得益彰。學完課文,布置隨筆:模仿文中寫雪的方法,以風霜雨雪雷電等自然氣象為描寫對象,寫一篇小文,最好能借景抒情或寓理于物。平時作文中很少對自然環境有描繪的同學們,居然寫的文筆細膩,情思豐富。
學生寫人,往往角度單一,形象單薄。《我的母親》則提供了多角度、多視角、多事件、寫人的范本。課前先布置“采訪自己母親”的準備活動,問題包括:母親生活中的興趣與愛好;母親工作中的快樂與憂愁;母親孝敬父母或公婆細節。整理成采訪稿。課后布置隨筆練習,要求從采訪稿中篩選材料,模仿《我的母親》為自己的母親寫一篇小傳。恰好臨近母親節,我讓學生認真謄寫,作為禮物在母親節的當天親手交給媽媽。事后家長反映,母親節收到孩子的特殊禮物,喜極而泣,不只是因為這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傳記,更是因為在真實豐富的材料中,在平實細膩的語言中,表現出了孩子對母親的細細體察和濃濃深情。
學生寫事,往往線索單一,平鋪直敘。《散步》“鋪墊一筆、直敘一筆、宕開一筆”的行文思路,可以幫助學生怎樣把一件事寫得波瀾有致;《走一步,再走一步》“畫龍點睛、篇末點題”的章法,可以幫助學生怎樣把一件事寫得有意義。
用《風雨》學側面烘托,用《阿長與<山海經>》學抑揚,用《海燕》學象征……課本就是一座學習寫作寶山,空講理論,而不模仿寫作,豈不是入寶山而空手歸?
學生對抽象的寫作指導大多不感興趣,模仿課文學寫作,更容易上手。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經過一個時段模仿學習,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大大消解,常常為自己文章的“大家風范”,收獲滿滿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當然,發現課文的寫作規律需要教師深入細膩的品讀文章,真正從寫作的角度挖掘文章的教學價值。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專業的閱讀,敏銳的眼光、豐富的積累,才能擁有一雙教學慧眼。
實踐中也有困惑:每次緊隨課文之后隨筆,不乏精彩紛呈的佳作,而到了作文課和考場上,學生作文就會有所反復,整體水平大不如平時的隨筆文。是因為模仿時日尚短,不能學以致用?還是因為模仿沒有內化吸收,不能活學化用?如果你有好的建議,歡迎留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