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讀書筆記
學校:首都師范大學
院系:初等教育學院
《生命教育讀書筆記》
一、生命教育感悟之《目送》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就是龍應臺的作品《目送》。龍應臺,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分子,臺灣地區的著名作家,是一位對生活有著深刻見解的女作家。
在她所寫的這本書中,她以母親和女兒的兩個身份來描述人的一生,以站在三代人的角度來闡述自己眼中的親情,文字細膩、優美,卻不過于華麗,真實的言語讓人為她筆下所描述的親情深深打動。在讀她的這本書時,心中產生了類似的共鳴,雖然自己還未到中年,卻從她的文章中感受到了她要表達的愛,一種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對生命的一種見解。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都演繹著著“畢業”與“開啟”的變遷。書中描述過這樣的情形,當作者因看見一些景物而作出感嘆,并充滿驚奇的眼神時,總會被兒子認為太“小孩。”在現實中,我們以自己的目光去看父母,往往會覺得父母幼稚,沒有表現出見過世面的淡然,其實不是父母跟不上時代,而是已到中年的他們,又在生活中發現早已被自己遺忘的事物,一種驚喜涌上心頭,他們眼睛發光,孩子似地看著這個世界,想起了童年往日的美好時光。在“畢業”和“開啟”的輪回中,人生的發展是公平,從孩童到為人父母,我們先感受到了父母對我們的呵護之愛,然后感受自己對孩子的付出之愛,間接地感受著父母當初對自己深沉的愛,逐漸明白,原來父母和自己是一樣的,有著相同的快樂與憂愁。
“我看見他們兩鬢多了白發,因此他們想必也將我的日益憔悴看在眼里。我在心疼他們眼神里不經意流露的風霜,那么?他們想必也又對我的流離覺得不舍?”前面談到了父母與自己是一樣的,有著同樣的感情,當作為兒女的我們用心疼的眼神看他們時,他們內心也許承載著更深的哀傷,他們為人生苦短而感嘆,此為一痛;他們看著兒女也在歲月的洗禮中變得衰老而哀愁,此為另一痛。所以作為兒女的我們,首先自己好好的去生活,減少父母對自己的擔憂,其次最重要的是我們應抽出更多的時間去陪伴父母,沒有什么比這個更能填補內心的空虛與寂寞了。有時人雖擁有了源源不斷的金錢,卻因內心的孤單感受不到快樂,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有錢人往往不幸福,所以,親情需要關注,不讓其埋沒于浮躁的社會中。
仔細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著朝陽邁去,而順著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里,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回眸,一絲關注,但是我們一直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里總是帶著說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這是一個關于時間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感悟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是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擋住了。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好多。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感悟,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知道了這些,才算是真正的成長了吧
這是一個人生命的歷程。無論是時間也好,親情、愛情、友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回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于別人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皮膚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恒的遺憾,但是我們卻能從這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凈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龍應臺的文字是我最欣賞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氣,如黑暗的火焰,溫暖明亮,帶給人一種很平靜的感覺,世界竟也莫名的變得安詳了。
二、生命教育感悟之《媽媽,請這樣愛我》
在讀《媽媽,請這樣愛我》之前,我就在想象,想知道作者筆下沒有傷害的教育是什么樣的教育?到底是怎么樣的生命敘事的例子,我們應該怎樣愛孩子,才不會傷害孩子,才不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負擔?原以為整本書會是以孩子的口吻來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但沒想到作者竟然是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來引出孩子各個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狀態,以及教育者的態度。這些故事,都是發生在我們每個孩子身上的故事,比如摔倒啦、吃手啦、吃糖果啦,由一個個小生命敘事組成。《媽媽,請這樣愛我》就是這樣一本關注兒童健全人格心靈教育、關注生命的書籍。
作者對無分別的愛是這樣定義的:孩子所有的思想、行為、情緒、情感、欲望……都是自然的、健康的、合理的,都是在滿足生命的內在的需要,都是在滿足人性的本能的渴求,都是在渴望發展心靈的力量和智慧,我們要無分別地去尊重、理解、信任和接納,而不要妄加評判、妄分好壞、妄加干預。
我們只是抱怨孩子怎樣怎樣地不聽話,卻是不知道這不聽話的背后,是我們先破壞了孩子們那些自然的、健康的、合理的需要!
在本書中作者不只一次地提到了與心在一起,只有與孩子的心在一起,才能夠真正理解孩子,理解孩子那些看似不正常行為背后的原因。真正的生命教育、心靈教育教育、人性教育者,是必然懂人性、懂人生、懂人情世故的,所以,真正的教育是打開心門之學。
生命教育的基石和核心,是傳授生命如何和自己的心溝通,如何處理和自己的心的關系的學問,所以,生命教育,又稱心靈教育。而無論是生命教育,還是心靈教育,其著眼點,都是要了解人性,尊重人性,順應人性,進而促進人性的凈化和回歸,所以,生命教育,心靈教育,又稱人性教育。這三者是一回事。
無分別的愛,不是讓你在面對孩子的各種表現時無所作為,恰恰相反,無分別的愛,是幫助你對孩子的一舉一動,一個念想,一個情緒,都了如指掌。在此基礎上,你自然有能力,舉手投足,語言神態,思想心情,總是能走進孩子的心里面去,總是能有效影響和幫助你的孩子,寧靜、幸福而自在地成長。
唯有我們的轉變,才可以在生命至關重要的幼年時期,幫助我們的孩子,在心靈深處,種下“無分別的愛”這顆高貴的種子。
很多時候,我們對生活和生命太悲觀、太緊張、太糾結。生活并不可怕,糖果也好,零食也好,電視也好,游戲也好,都是生活必要的組成部分。
不只是單純做法的改變,當完整讀完《媽媽,請這樣愛我》,他講求的是一種生命教育,孩子所有的思想、行為、情緒、情感、欲望……都是自然的、健康的、合理的,而我們延續著“被否定-努力-被否定-再努力”的教育方式,傷害著孩子的成長而不自知,唯有我們的心和孩子在一起,對孩子“無分別的愛”,孩子才能像曠野中的小樹苗一樣向著陽光努力生長,生長!感到心靈接受了一次洗禮,變得更加安寧、沉靜,有了自己的方向,不再迷茫。
三、生命教育感悟之《這一代人的怕和愛》
《這一代人的怕和愛》,時代進步、感覺進步、學術進步,感覺滯留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那個十年――那十年里,“編者們幾個人”老在想,現代中國的前輩學人們想了些什么、為什么這樣想;西方現代的思想者們想了些什么、為什么那樣想……想來想去。不過想的是,“編者們”自己該做些什么、如何想……
作者劉小楓有高出一般散文家許多的藝術才能,敏銳的問題意識、強烈的歷史感、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以及特色獨具的文體創新,使得這本12萬字不到的學術小品集在理性的沉思中呈現出一種罕見的誠實透明、清麗深摯的心性品格。正是這種詩化的、藝術化了的生命啟示,使得作者個體微渺的心得以順利實現與茫茫廣大人類的溝通。
他是把學術研究當作對個體生命意義的追尋來看待的。他說過,學術是一片獨特的生存之域,這種生存方式不是陶然于立言,而是陶然于言之中。正是這種不急于表達的浸入態度。
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小品集,而是生活的啟迪,是充滿了怕和愛的生活本身。如若不然,就等于抹去了整部書跪下來親吻的足跡,忽視了其中飽含著的隱秘淚水。
怕,是一種精神品質,而非心理學所說的心理形式,和任何形式的畏懼怯懦都不相干。愛,是與受苦和犧牲聯系在一起的,“搞清楚一個人的生命感覺曾經怎樣和可能怎樣。”比如他在書中所講的保爾、冬妮亞、奧斯維辛集中營以及《十誡》的故事等。后半部多是他作為一個哲學、神學學者對于人的精神世界問題的一些心得看法,內容比較多而雜,不好概括。
“任何理解都不可能脫離你自己的生存環境。”把先賢的智慧降到“我在”的視域是不得已的行為,我“只能按自己的水平”來理解作者。但是,“通過高仰感式的閱讀,我的‘身’便終生在往高處去。”我按自己的水平理解作者,并且我在往高處去。
思想的年代,我一直以為八十年代前期是一個思想的年代,但很快,他們被物質世界的人拋棄了。他們只能飄蕩,靈魂至今還散逸在世界各處以及當代的文學界及思想界的知識分子那里。這些知識分子需要這些靈魂,否則,他們找不到自己。而這些靈魂也需要這些知識分子,否則,靈魂只能飄蕩。那些人那些事,很快就被世界淡忘,但因為我們有著固執的靈魂。這本書中記載著那個年代許多人許多事,這些清澈的靈魂在凈化人心靈,不至于在欲望的世界里迷失。這一代人的怕與愛。怕什么?愛什么?在混沌的世界里,人們庸俗而麻木地生活。清醒人的真愛卻被認為是天真幼稚。生命的意義在于感受愛,一種心靈上的追求,尋求屬于自己的世界,對生命的詮釋。
篇2:升本教育心得生本激揚生命教育灑滿陽光
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實踐方式,其核心思想是要倡導“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育”,這種“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即為生本教育。作為現代教育思想,生本教育為學生好學而設計,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基石。帶著這一核心理念,向著這一崇高目標,我便開始了生本的漫漫求索之旅。今天,回想上課的種種情景,憶起學生充滿興奮和自信的回答,我不由驚喜,萬般激動,升本教育竟能令學生的智慧閃光,讓學生的生命激揚。
教師在課堂上多一些不作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要讓學生真正的動起來,要變教師單純的教為教師的恰到好處的點撥,要做學生的引路人。變教師灌輸式的教為學生自主性的學,使學生獲得學習動力。教師安守生命牧者的角色,欣賞生命的成長,觀看生命之花的綻放,靜聽學生花開的聲音。
生本教育認為:學習是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的生命機制才得以發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無法代替的。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為積極吸收知識的探索者。在生本教育中實現學生的四個突出,即: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新課標”也指出教師用課本教而不是教課本。其實我們在實施生本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把課本作為一種載體,一種紐帶,一種橋梁,把學生從“這頭”引向“那頭”,實現課堂教學的大閱讀。讓學生的思維發散開去,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
生本教育認為,只有最大限度地把教轉化為學,讓學生在真正意義上成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人,才能把學生的潛在的學習天性、本能和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才能最好地實現學生的積極、歡樂、高質、高效的學習,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在終端考試或檢查中決定性地取得好的成績,實現我們的教育理想。在評價時,可以多種方式鼓勵,比如爭星活動,積分活動等等,激起每個小組的競爭意識,團隊意識,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細節。
生本教育的課堂讓我們欣喜地感受到教育回歸生命之家的步伐:學校成了生機勃勃、生命綻放的百花園;教師不再是燃盡光明的蠟燭,而是和學生一起成長、臉上洋溢著幸福感的教育人;學生不再是分數的奴隸和苦行僧人,而是“積極向上、自信大方、友好合作、思維活躍、成績優秀”的主人。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陣地,而是一種生命活動的平臺。自開展生本教育以來,學生的創造潛能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個性不斷在張揚中熠熠生輝,創新的靈感如清泉一樣汩汩而來。以生本教育激揚生命讓課堂充滿陽光!
篇3: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活動方案
在我市中小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目的是幫助廣大師生認識自我,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增強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思想道德素養,在人格上獲得健全發展。
一、參與對象
全市中小學生(包括職中、中專、師范學生)。
二、活動內容
本次生命教育以“珍愛生命、健康發展”為主題,包括生命與成長、生命與他人、生命與環境等,分兩個模塊開展:
(一)生命如歌。包括生命之歌、智慧之歌、誠信之歌、禮儀之歌、等專題。
(二)真情感動。包括感恩父母、師恩難忘、友誼天長地久、祖國在我心中等專題。
三、活動要求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學校在活動中要抓住重點,整體規劃,選擇專題,精心組織;要將生命教育與加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與加強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與加強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與加強法制、安全、環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與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與日常教學工作結合起來。
四、活動分工
(一)各學校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點,圍繞上述模塊或專題有計劃、創造性地開展學習、宣傳等活動。要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工具和櫥窗、電視、廣播、黑板報等宣傳陣地,開展知識講座、報告會、主題班團隊活動等豐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動,并作好參加市、區以及蘇州市比賽的準備。
(二)各市、區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實際和要求,圍繞此次生命教育的主題,選擇一至二個專題為本地區活動的重點,有計劃地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評比、故事比賽和主題班會評選等活動,做好參加我局組織的征文、演講比賽的前期選拔工作。
(三)我局將針對各專題和各年齡段學生的特點等情況,在各地各校廣泛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的基礎上,與蘇州廣電總臺聯合組織“生命如歌”現場美文大賽,與蘇州市禁毒工作領導小組聯合組織“生命警鐘”演講比賽,并根據各地各校開展生命教育的情況,評選本次活動的“優秀組織獎”,安排召開全市生命教育系列活動總結表彰大會。
在教育過程中,蘇州電視總臺特別是蘇州教育頻道還將配合進行采訪報道,對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優秀作品和先進典型將推薦給《蘇州日報》、《蘇州廣播電視報》等報刊公開發表、刊登。
五、具體安排
3月,全市組織發動。
4月~6月,各地各校進行相關活動和評比。
7月~8月,我局組織有關比賽(比賽的具體參與、評獎辦法另行通知)。
9月~10月,各地各校認真總結開展生命教育系列活動的成功經驗,逐級申報、評選生命教育系列活動“優秀組織獎”(申報、評選事項另行通知)。
11月,召開全市生命教育系列活動總結表彰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