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廊道施工水土保持和損毀修復方案

廊道施工水土保持和損毀修復方案

2024-08-03 閱讀 5916

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報審表

工程名稱:華潤水泥(封開)公司長皮帶廊道工程P8標

編號:002

致:湖北時代監理

我方已根據施工合同的有關規定完成了《皮帶廊施工水土保持和損毀修復方案》的編制,并經我單位上級技術負責人審查批準,請予以審查。

附:《皮帶廊施工水土保持和損毀修復方案》

承包單位(章)

項目經理

日期

專業監理工程師審查意見:

專業監理工程師

日期

總監理工程師審核意見:

項目監理機構

總監理工程師

日期

施工方案審核表

標段

華潤水泥(封開)長皮帶廊道工程P8標

施工單位

廣東省水電三局

項目名稱

皮帶廊水土保持和損毀修復方案

施工單位方案:

根據“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重點治理與一般防治兼顧”的原則,采取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做到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結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形成項目建設水土保持的綜合治理體系,保證項目在施工和營運期間的安全,控制和減少水土流失,使項目沿線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恢復和改善。

監理單位審核意見:

建設單位審核意見:

施工單位

負責人*年*月*日

專業監理工程師*年*月*日

建設單位

現場代表*年*月*日

總監理

工程師*年*月*日

建設單位

部門領導*年*月*日

建設單位

主管領導*年*月*日

建設單位委托代理人:*年*月*日

華潤水泥(封開)公司長皮帶廊道工程P8標

皮帶廊水土保持和損毀修復方案

廣東省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

20**年10月22日

審核:

校核:

編寫:

皮帶廊水土保持和損毀修復方案

一、工程概況

華潤水泥(封開)有限公司長皮帶廊道(一期)工程共40公里,沿線經過6個鄉鎮,共分為8個標段,其中,一期為7個標段,每個施工標段長約5~6公里,起點為河兒口大旺塘礦山轉動站,終點為廠區。本標段為P8標段,起點為PK11+300,終點為廠區,全長5.6公里,工程全線在長崗鎮,沿途分別經過山地、水田、公路等。

二、方案編制

2.1方案編制的目的和意義

1)通過對項目建設區的自然地理、地形地、土壤植被及社會經濟等資料的收集和調查,特別是對水土流失現狀、成因及危害、水土保持規劃及相關水土保持設施的調查分析,為水土保持方案體系的完善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做技術準備。

2)通過實地調查,通過預測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量及其可能帶來的危害,為布設具體的水土保持措施和計算水土保持效益提供依據。

3)通過對棄渣來源、數量、堆放場地、堆放高度的分析,為攔渣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的布設和選取設計標準進行設計提供重要的依據。

4)通過水土流失預測,確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和水土流失防治重點,并按照分區布設的原則,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等相結合的綜合防治體系對水土流失進行治理,以達到防治水土流失、美化環境、保障工程建設和運行安全的目的。

5)通過編制合理、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保證施工過程中控制水土流失做好技術上的準備,并為水土保持部門進行監督管理提供依據。

2.2方案編制原則

1)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廣東省實施辦法》等有關規定,貫徹執行“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盡量減少施工過程中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

2)根據“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重點治理與一般防治兼顧”的原則,采取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做到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結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形成項目建設水土保持的綜合治理體系,保證項目在施工和營運期間的安全,控制和減少水土流失,使項目沿線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恢復和改善。

3)各項治理措施要符合有關技術規范要求,做到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行,實施后有明顯生態和環境效益。

2.3方案編制目標

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總則的要求和國家對水土保持的總體部署,結合擬建工程沿線地形地、土壤以及水土流失特點等,確定具體目標如下:

1)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采取措施保護水土資源,盡量減少對植被的破壞。

2)通過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使邊坡穩定,巖石、表土不裸露,避免水土流失對工程本身的危害。

3)棄土石渣不得占用農田,通過對棄土場進行綜合治理,使工程施工中產生的棄土、石渣得到有效攔擋或利用。

4)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使泥沙不進入溝道、不影響渠道的正常功能。

三、皮帶廊建設P8標估計占用土地表

表1:占用土地估算表

序號名稱數量單位備注

1水田12800m2

2山地117600m2不含連接道路

3水塘2個

4果園13600m2

四、沿線工程地質狀況

本標段地質主要的構造形變為封開~德慶復背斜,其中的都城背斜又稱郁南背斜是這個復背斜的核心,核部為震旦系,翼部為寒武系,由兩個次級背斜和一個次級向斜組成,兩翼傾角30~70°,軸面近于直立。郁南背斜西北側與封開倒轉背斜相連,東南側依次有大雅山背斜、龍虎山向斜、羅沙倒轉背斜、羅定江向斜等。

本路段地質構造較簡單,未見不良地質構造通過。下伏寒武系粉砂巖、石英砂巖總體上呈單斜構造,受區域地質構造運動影響,巖漿巖侵入,導致地段巖層褶皺現象明顯,巖層產狀相對凌亂,傾角相對較陡,巖體節理裂隙發育。

本路線段主要為丘陵及山間凹地地貌區。地表第四系覆蓋土層厚度總體較大,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耕表土、淤泥及滑坡堆積成因的粘土,第四系更新統洪積成因(Qppl)的粉質粘土,殘積成因(Qpel)的粘土。下伏基巖主要為古生界寒武系八村群砂巖及燕山旋回晚侏羅世(γ52(3))花崗巖。

五、水土流失預測

工程建設離不開土石方開挖作業,因施工取土、放坡和不良地質路段的處理改變了沿線的地,對工程范圍內的植被、土壤和地形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可避免要造成一些新的水土流失,所以客觀而較準確地對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形式、原因、程度、危害和水土流失量進行預測,對于制定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義。

5.1水土流失成因及類型分析

根據《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96)及實地調查分析本工程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成因、侵蝕類型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

該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氣候等;人為因素包括施工開挖、回填、棄渣埋壓等因素。

5.1.1自然因素

長崗鎮地段地形破碎,土質松軟,雨水充足,造成局部滑坡和水土流失。

5.1.2人為因素

因工程建設造成新增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

1)工程施工擾動原地貌,破壞、埋壓土地及植被造成原地表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喪失,導致土壤侵蝕加劇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

2)工程建設產生的棄土、棄渣的不合理堆放而增加的水土流失和工程建設材料及建筑材料運輸途中的損失等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3)工程開挖形成的開挖面和填筑形成的一定邊坡亦極易產生水土流失。

5.1.3水土流失類型

根據項目區地形地貌、水文氣象等特征,本區水土流失類型主要是水力侵蝕,兼有重力侵蝕和人為侵蝕;水土流失形式主要為濺蝕、面蝕、溝蝕。

5.2水土流失預測時段

根據工程的特性和施工布局的特點,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主要因素是在建設中土方填挖、棄渣及基礎施工等擾動和破壞地表,改變了土壤的理化性質,致使土壤的抗蝕能力降低,坡體松動。加之各種形式的開挖以及排棄渣石,更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綜上所述,本工程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生產建設區內,時段上主要發生在生產建設期,所以,本水土保持方案中,水土流失預測的重點時段為工程項目建設期。

5.3水土流失危害

如果工程施工過程中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防護措施,將使工程建設產生比較嚴重的水土流失,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1)損壞水土保持設施,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施工損壞沿線地表植被、毀壞梯田梯地、岸灘保護、溝渠等水土保持設施,降低了原地貌水土保持功能,加劇了該地區的水土流失。

2)降低土地生產力,減少作物收成

工程修筑、路塹開挖和路堤填筑形成的邊坡,在未進行坡面防護以前,邊坡易產生坡面土壤侵蝕,產生的渣土流失以及沿線堆渣場的棄渣流失,將對工程征地范圍之外的植被產生覆蓋,有的渣土順著溝道、坡道流入農田。原地貌因被擾動而加劇水土流失,減少土壤厚度,降低土壤肥力,從而降低土地生產力,影響糧食生產。

六、水土保持具體措施

在施工前將表土耕作層預先剝離作為土地整治復耕料源,將表土運到指定的臨時堆料場堆放,并對其臨時堆料場地采取塑料薄膜臨時覆蓋,四周設臨時截流排水溝的防護措施。完工后回填表土并復耕。

棄土場首先進行排水設施和擋渣墻施工。棄土前剝離表土,并將表土集中堆置處理,對其臨時堆料場地采取必要防護措施。棄土時應從低處分層堆棄,經壓實后再堆棄上一層。棄土結束后回填表土并復耕。

6.1施工區水土保持預防保護措施

該區主要指臨時施工便道、臨時拌和場及預制場區、直接影響區等,設計在施工區周圍設簡易排水溝,在施工完成后必須對施工場地進行清理,防止廢棄物料隨水流帶入河道,臨時施工區要恢復原有地形及土地利用功能。同時加強監督和保護,避免因不合理施工或其它人為因素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1)施工便道區

由于本工程是長皮帶廊建設工程,施工便道占據主要土方施工部分,雖有少量的施工便道,但其一般均為原路段或借用現成的鄉村機耕道,本方案設計在臨時道路迎坡面設臨時排水溝,在過水田或水塘靠水面設護腳,以維持臨時道路的安全運行。

2)臨時拌和場、項目部建設區

臨時拌和場、項目部為填筑區域并臨靠西江,設計在場地周圍設簡易排水溝、沉沙凼,并設表土臨時堆放地。在施工完成后對場地進行清理,防止廢棄物料隨水流帶入河道。

簡易排水溝設在臨時拌和場、采用土溝,其斷面尺寸為上口1.2米,下口0.6米,深0.6米的梯形水溝。

3)直接影響區

直接影響區主要是基坑開挖時,對開挖邊界外約5米

的范圍均有一定影響,施工過程中應加強管理,減少對地貌植被的破壞。

4)措施設計

(1)臨時編織袋圍護

土方開挖施工過程中,部分臨時堆放土料,需要先堆砌編織袋以圍護。編制袋堆砌高1.0m,上底寬0.5m,下底寬1.5m。工程的開挖產生的臨時棄渣用編織袋加以攔護。

(2)彩條塑料布覆蓋

本工程的施工將會產生大量的土石方的開挖,開挖的裸露面若不及時的覆蓋,遇暴雨沖刷將會產生大量的水土流失。本方案采用彩條塑料布覆蓋。

(3)漿砌石擋土墻

高度小于3m的開挖較大和填筑較高部分臨時便道,采用擋土墻護腳,擋土墻設計地基內摩擦角φ≥35°,地基應力θ≥250Kpa,若地基達不到設計要求時,可采用換填砂礫處理。墻體采用7.5#漿砌石砌筑,每隔10~15m設一道2cm寬沉降伸縮縫,并用瀝青麻筋填塞。

(4)排水溝

排水溝設置在路基的兩側,是攔截路面、邊坡徑流并與自然溝渠貫通的一種主要路基排水形式。全線排水溝均采用厚25cm的漿砌石砌筑,其梯形斷面0.60×0.60m(底寬×高),邊坡1:1。

(5)邊溝、挖方平臺溝

邊溝過水斷面:底寬60cm,深60cm,邊坡坡比1:0.25,采用7.5#漿砌石砌筑,砌石厚33cm。挖方平臺溝采用7.5#漿砌石砌筑,砌石厚30cm,高度為50cm。

(6)截水溝

截水溝采用7.5#漿砌石砌筑,砌石厚度30cm,截水溝溝底寬50cm、深50cm,邊坡坡比1:1;在截水溝下端利用截水溝挖方土修筑土埂,土埂頂寬40cm、高40cm,邊坡坡比1:1。

6.2棄土場防治區水保措施

根據產生的棄土數量和類型,選擇附近有利于棄土的地形條件,將棄土集中堆放在荒坡或低洼處,并修建攔渣工程,其型式根據棄土量及其堆放位置與地形特點確定。棄土堆置時,腐殖土、風化物等質量相對較好的棄土應盡可能堆置在表層。當棄土堆積邊坡坡高H≤6m時,邊坡坡比控制在1:1.75以內。棄土場終止使用后,棄土堆積邊坡應及時防護,采用種草護坡。終止使用后的棄土堆積平臺應及時進行土地整治。整治的具體措施包括:棄土場頂部整平,外沿(即堆積邊坡坡頂處)修筑擋水埂,內側修筑排水溝,以匯集堆積平臺和自然坡面來水。經過整治的堆積平臺,根據其質量條件和原有土地的利用狀況,進一步加以改造為林業用地。棄土場防治區水保措施為:

1)水保措施設計

棄土場地設置的擋渣墻可采用M7.5砂漿砌塊石擋墻,排、截水溝采用M7.5砂漿砌片石,沿線的地基土承載力一般為250-300千牛/平方米,項目棄渣一般為土石混合物,因此填料的內摩擦角取25°,外摩擦角S取0.5;填料容重r取1.8噸/立方米,墻身石料容重rk取2.3噸/立方米;基底土壤為粘性土時,基底摩擦系數f取0.3,為巖石時,基底摩擦系數f取0.5;填料最終在擋渣墻附近形成邊坡,坡比取為1:1.5,即B=33°41。根據以上資料,對項目擋渣墻進行了典型設計,見下圖。計算表明這些擋渣墻的滑動穩定系數Kc均大于1.2,傾覆穩定系數均大于1.5,基底耐壓力安全系數均大于1.2。

擋墻典型設計圖

棄土場截排水溝設置的排水溝采用M7.5漿砌片石排水溝,基斷面尺寸為上口1.2米,下口0.6米,深0.6米的梯形水溝。基設計尺寸見下圖。

水溝典型斷面圖

2)棄土場施工期水保措施

(1)應加強施工組織管理,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施工,不得隨意擴大棄土場的范圍和數量。

(2)在棄渣前,應先設置擋渣墻,其高度根據棄渣量而定,棄土場斷面設計應滿足穩定性的要求。棄土前應先把表土推在一邊,棄土時應注意場地的規整,棄土后應回填熟土,棄土場復耕及恢復植被。

七、損毀工程修復措施

7.1損毀現有鄉村道路修復措施

在施工過程中,因現有的鄉村道路不能滿足載重車輛頻繁通行,難免鄉村道路被壓壞。對損毀的鄉村道路應進行修復施工。修復的原則為損毀一段,及時修復一段。修復施工時,先將損壞的車道鑿除,然后填筑穩定層,最后進行路面施工。

7.2水土流失損毀工程修復措施

土石方施工過程中,難免會對附近的水田、樹木和果林產生破壞。施工中發生上敘問題時,應首先人工清除損毀地域的泥土,然后對發生水土流失的區域采取堆沙包和覆蓋彩條布防止水土流失進一步擴大。

7.3滑坡與塌方的處理

產生滑坡與塌方的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在施工中盡量避免滑坡和塌方,主要的措施和方法為:

1)加強工程地質勘察,根據地質報告在開挖過程中進一步探明地質狀況進行認真分析和評價,對可能滑坡的地段采取必要措施加強預防。

2)作好泄洪系統,在滑坡范圍外設置環形截水溝,截水溝用水泥護壁,以攔截附近的地表水,在滑坡區域內,修設或定期疏通排水系統,疏導地表水及地下水,阻止其滲入滑坡體內,并修繕排水系統走向,使主排水溝與滑坡滑動方向一致,支排水溝與滑坡方向成30度~45度斜交,防止沖刷坡腳。

3)重新處理滑坡區域附近的水源及排水系統,防止浸入滑坡地段。

4)對于滑坡體的主滑地段采取挖方卸荷。

5)對以滑坡地段,穩定后采取設置錨固排樁、抗滑樁等綜合措施加固坡腳,并在下段作截水溝、排水溝等。

6)對可能出現的淺層滑坡,如滑坡土方量不大時,將滑坡體全部挖除;如土方量較大時,不能全部挖除,且表層破碎含有滑坡夾層時,可對滑坡體采取深翻、推壓、打亂滑坡夾層、表面壓實等措施,減少滑坡因素。

八、施工安全措施

1)對部分砂卵石或土質較差的邊坡采用鋼絲網水泥噴漿處理。

2)山坡上所有危石及不穩定巖體均撬挖排除。

3)在局部邊坡下部采用土袋或編織袋壓住坡腳,并在底部沿基坑邊線設置排水溝,防止沖壞坡腳。

4)保持邊坡有足夠的坡度,避免隨意切割坡腳。

5)暴雨期,防止邊坡因排水溝不能排除水而坍塌時,在邊坡上鋪蓋彩條布,并在坡頂用袋裝砂卵石壓實。

6)盡量避免在坡腳處取土,且要遵循由上向下分層開挖的程序。

7)邊坡出現局部裂縫時,采取銷坡處理裂縫,防止整體滑坡。

九、水土流失監測

9.1監測目的

水土流失監測的目的在于:一是對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進行適時監測監控,準確掌握工程建設水土流失的發生地點、面積、侵蝕強度、侵蝕量、對周邊地區的影響等;二是適時掌握各項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進度、實施數量、運行情況及質量、效益等,并建立技術檔案,進行分析研究,為更有效地防治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實施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提供依據。

9.2監測內容

9.2.1主要監測內容

本項目水土流失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水土流失因子監測:項目區地形地貌、氣象、土壤、植被類型、植被覆蓋度以及建設項目對它們的影響,建設項目對土地的擾動面積,挖方、填方數量及面積,棄土、棄石、棄渣量及堆放面積等。

(2)水土流失狀況監測:項目區的水土流失面積、分布、水土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強度變化情況,對下游和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造成的危害情況等。

(3)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監測:各項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實施數量、實施進度和質量,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長情況和覆蓋度,防護工程的穩定性、完好程度、運行情況,各項防治措施的攔渣、保土效益等。

9.2.2監測重點區域

根據本項目建設的施工工序、采挖、回填、排棄固體廢棄物的方式及特點和水土流失預測結果,確定項目水土流失監測重點區域為主體工程土方挖填區域、棄土場堆置區域等地貌、土地、植被受擾動或損壞后易發生侵蝕的地段。

(1)主體工程防治區:重點監測挖方邊坡和填方邊坡,調查邊坡坡度及坡長、地面組成物質及其結構;定點觀測邊坡可能產生的水土流失量和邊坡防護措施的攔渣保土效益。

(2)棄土場防治區:重點監測堆積臺面和堆積邊坡,調查地形地貌擾動情況、地面組成物質及其結構、植被類型及覆蓋度、棄土數量及堆置情況;定點觀測堆積臺面、堆積邊坡可能產生的水土流失量和各類水土保持措施的攔渣保土效益。

篇2: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制度

第一條(目的與依據)為了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預防和治理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以及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區域開辦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審批和監督實施,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是指生產建設過程中需要挖填土石方,擾動地表,損壞植被的生產建設項目。

第三條(管理主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分級管理權限,負責水土保持方案制度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按照本辦法規定,開展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方案效力)經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是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后續設計和施工、水土保持監測和監理、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的依據。

依法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生產建設單位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生產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不得實施“三通一平”前期工程。

第五條(編制機構)水土保持方案由生產建設單位編制。沒有能力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應當委托具備相應技術條件的機構編制。

第六條(方案內容)水土保持方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生產建設項目概況及項目所在區域概況;

(二)主體工程水土保持評價與水土流失預測;

(三)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及防治分區;

(四)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防治措施布局;

(五)投資估算與效益分析。

第七條(方案分類)根據生產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分為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和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兩類。

征占地面積在5公頃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總量在5萬立方米以上的,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征占地面積不足5公頃且挖填土石方總量不足5萬立方米的,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

第八條(方案深度要求)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或者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應當符合相應技術標準的要求。

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深度,應當與主體工程設計階段和工程建設進展相應。

第九條(申報材料)生產建設單位申請審批水土保持方案,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審批申請;

(二)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或者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

(三)生產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的相關文件;

(四)其他有關材料。

第十條(報批時間1)實行審批制的項目,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在報批可行性研究報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實行核準制的項目,在提交項目核準申請報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實行備案制的項目,在辦理備案手續后、項目開工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

第十一條(報批時間2)下列生產建設活動,應當在建設實施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

(一)工業園區、開發區、城鎮新區;

(二)經營性取土、挖砂、采石;

(三)占地5公頃以上的移民安置區;

(四)占地5公頃以上的農林開發。

第十二條(受理)有審批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申請材料審查后,根據下列情況作出處理:

(一)申請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當場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書;

(二)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在5個工作日內出具補正通知書,一次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即為受理。

第十三條(公示)有審批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受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申請后,應當編寫方案摘要,在相關行政機關網站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10日。對公眾反映的重要問題應當調查核實,并可以要求生產建設單位作出解釋說明。

第十四條(分級審批)水土保持方案實行分級審批。

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審批、核準、備案的生產建設項目,其水土保持方案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所屬的部門審批、核準、備案的生產建設項目,其水土保持方案由同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本辦法第十一條所列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方案由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十五條(審批條件)批準水土保持方案,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政策規定;

(二)符合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標準;

(三)符合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劃;

(四)需要進行技術評審的,通過了技術評審;

(五)對社會公共利益無重大損害,對他人合法權益無直接重大損害或者雖有損害但已提出合理補償方案。

第十六條(審批時限)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批準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20個工作日內不能作出是否驗收合格的決定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10個工作日,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需要進行技術評審的,技術評審所需時間不計算在內。

第十七條(方案需重新報批情形)水土保持方案經批準后,生產建設項目因地點、規模發生重大變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產建設單位應當補充、修改水土保持方案,并報原審批機關重新審批:

(一)因地點、規模發生變化,需要重新辦理立項手續的;

(二)礦山、電廠、水利水電樞紐、機場等,其主要工程位置發生變化的;

(三)公路、鐵路、渠道、管道、輸電線路等線型生產建設項目,其線路位置變化超過30%的;

(四)生產建設項目總占地面積增加20%以上的。

第十八條(措施變更的審批)水土保持方案實施過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等發生下列重大變化之一的,生產建設單位應當自確知需要變更措施之日起30內報經原審批機關批準:

(一)植物措施總面積變化超過40%的;

(二)工程措施工程量變化超過30%的;

(三)取土量在5萬立方米以上,取土場位置發生變更的;

(四)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棄渣(或者砂、石、土、矸石、尾礦)專門存放地位置發生變更的。其中棄渣量不足5萬立方米的,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第十九條(設計、施工合同要求)生產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與主體工程同時開展水土保持設施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并單獨成冊。

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在生產建設項目施工招投標文件和施工合同中明確水土保持設施的內容、質量和進度要求。

第二十條(同時施工)水土保持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生產建設單位應在生產建設項目實施“三通一平”前期工程和正式開工之日起30日內通知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機關和所在地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一條(監理、監測)水土保持設施建設應當按照《水利工程建設監理規定》(水利部令第28號)開展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監理。

凡征占地面積在50公頃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總量在50萬立方米以上的生產建設項目,生產建設單位應當自行或者委托具備水土保持監測資質的機構,對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進行監測。

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向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機關和所在地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及時報送監測實施方案,定期報告監測情況。

第二十二條(監督檢查體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分級管理權限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工作。

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托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域的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開展監督檢查工作。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托生產建設項目所在流域的流域管理機構開展監督檢查工作。

第二十三條(監督檢查內容)水土保持監督檢查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水土保持方案報批及變更等手續履行情況;

(二)水土保持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落實情況;

(三)水土保持設施施工合同落實情況和施工進展情況;

(四)水土保持施工監理和監測情況;

(五)水土保持補償費繳納情況;

(六)生產建設單位水土保持管理情況;

(七)水土保持效果相關情況。

第二十四條(改正)生產建設單位應當配合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改正要求的,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制定改正計劃和落實措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改正工作,并將改正結果及時上報監督檢查機關。

第二十五條(信息公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公告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情況,并對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進行通報。

第二十六條(批準方案的有效期)水土保持方案自批準之日起5年內未開工建設的生產建設項目,應當重新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原審批機關批準。

第二十七條(處罰1)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和監督檢查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八條(處罰2)水土保持編制等技術服務機構存在弄虛作假、偽造數據或者不正當競爭等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視情節輕重,處以警告,可并處3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九條(處罰3)生產建設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補辦手續;逾期不補辦手續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生產建設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依法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或者編制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經批準而開工建設的;

(二)生產建設項目的地點、規模發生重大變化,未補充、修改水土保持方案或者補充、修改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經原審批機關批準的;

(三)水土保持方案實施過程中,未經原審批機關批準,對水土保持措施作出重大變更的。

第三十條(施行時間)本辦法自2012年?月?日起施行。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發布的《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管理規定》同時廢止。

篇3:重大水土保持事件通報督辦制度

第一條重大水土保持事件是指發生的一次水土流失1000立方米以上的事件。

第二條出現重大水土保持流失事件采取應急制度。必須在現場派員24小時值班,并按照法規和有關制度立即解決處理。現場人員發現其他緊急情況的,立即報告當值領導并立即向局長匯報,同時根據現場情況立即組織人員解決,做出臨時應急措施。并將處理情況詳細記錄。

第三條重大事件通報應當遵循依法依規、公開透明、

全面真實、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工作通報與工作落實相結

合,加強監督與行政責任相結合。局辦公室負責重大事件通報制度的推進工作。預防監督站按照職責,做好重大事件通報的具體組織實施工作。

第四條各鄉(鎮)人民政府、各生產建設單位負責本轄區內的年度及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的受理、收集、調查核實、整理上報;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站負責全縣范圍內年度及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的受理收集、調查核實,整理上報工作。

第五條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發生后,各鄉鎮人民政府,各生產建設單位必須在24小時內向縣水保局報告,縣水保局必須在1周內正式向市水保局報告,發生特殊事件(一次水土流失10000立方米以上)應隨時報告。

*水土保持及監督執法公示公告制度

第一條為進一步加強我縣水土保持工作,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確保公開、公平、公正執法,增強行政執法的透明度,接受社會群眾監督,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局水土保持監督執法人員。

第三條本制度所規定的公示,是指對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職責范圍、工作流程、行政執法決定以及監督途徑、舉報電話等,采用一定形式向社會公開。

第四條公示內容

1、公示水土保持方案審批、設施驗收及辦理程序。

2、公示水土保持規費的收繳標準及辦理程序。

3、公示業務人員主要職責。

4、涉及行政執法行為的執法依據、法定標準、執法流程、執法決定(包括:行政許可;行政收費;行政檢查;行政處罰;其他應予公開的行政執法行為。)

第五條公示的載體,以公告和網絡的形式為主。

第六條執法依據、法定標準、執法流程、執法決定發生變化時,公示的內容應隨時調整,并及時更新。

第七條應當公示而未按規定予以公示的,按責任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舉報電話:0939-442z94

禮縣水土保持年度工作報告制度

第一條水土保持工作年度工作報告制度要堅持實事求是、準確可靠、依法管理的原則。要依據國家和上級業務部門要求,加強對范圍、報告形式、報告時限的規范和管理。

第二條禮縣水土保持局負責全縣水保年度工作報告制度的統一協調和管理,并檢查指導和監督實施。預防監督站負責本縣水保監督管理工作的呈報。

第三條水土保持年度工作報告內容包括:

1、本年度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情況(水土保持監督檢查情況、水保方案審查審批情況、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及補償費征收情況、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查處情況、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開展情況);

2、水土保持執法隊伍建設的情況;

3、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4、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整改建議;

第四條禮縣水土保持局對不執行本制度情況可按下列規定處理:

1、對于逾期不報告的單位,給予通報批評并責令限期補報;

2、對拒不改正的,建議直接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實施行政處分;

3、對于水土保持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上級水土保持行政管理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