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純真年代》觀后感

《純真年代》觀后感

2024-08-03 閱讀 2271

《純真年代》

在影視欣賞選修課的第一次作業就是電影《純真年代》觀后感。看第一遍的時候只覺得劇幕設置很精致,92年上映十幾年后看卻依然華麗。影片背景為十九世紀的上流社會,服裝、佳肴、豪宅裝潢、人物舉止談吐皆十分考究。看完整部劇,卻又禁不住想要看一看原著。在網絡上搜索,才知道是美國女作家伊迪絲華頓的作品。《純真年代》被認為是伊迪絲華頓結構技巧最為完美的一部小說,并使她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普立策文學獎的女性作家。故事的發生地紐約是華頓出生的地方,在那里她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和最初幾年的婚姻時光。她從自己親身經歷與熟悉的環境中提煉素材,塑造人物,將作品題材根置于深厚的現實土壤之中。

看完《純真年代》,這個片子看下來感覺慢慢的,挺幽雅的。

冠冕堂皇后掩蓋著不為人知的心理斗爭,片里每個人都是偉大的,因為他們內心是高貴的,在不溫不火的節奏下面隱含著一顆火熱的心。每個人都在這種節奏下追求著或保護著自己的幸福。

主人公梅施是美麗,善良的,她用她自己的“純真”保護了自己的愛情。

貴族們每天都把生活演繹的如此絢麗,其實他們內心中隱含的苦悶是外界很難發覺的,他們不能夠表露,因為流言蜚語會使的他們很難堪,他們默默的承受著內心的孤寂。其實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要碰到“放棄”與“抉擇”的時刻。

故事發生于19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初,主要描寫上流社會的風俗。小說的情節并不復雜。在紐約的一個歌劇院里,一位年輕的律師,出生于正宗上流社會的紐蘭阿切爾,正在等待他的未婚妻梅韋蘭。梅是一位教養極好、頗受紐約上流社會欣賞的年輕女子。梅的表姐埃倫

奧蘭斯卡伯爵夫人也來到了歌劇院。關于埃倫有許多負面議論,她公然藐視上流社會的規則,為紐約上流社會所不能容忍。整個故事看似講述男主人公阿切爾與埃倫的情感糾葛。實際上,隨著兩人關系的發展,先是友誼,后是愛情,男主人逐漸看到了紐約社會中性別之間的不平等與社會習俗中最淺薄的部分。

影視的主人公刻畫得入木三分,細致入微,通過對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的描寫,揭示了人物鮮明的個性特征。故事主要圍繞阿切爾,梅和表姐埃倫之間展開。雖然梅是阿切爾的未婚妻,感情的主線卻在自己的丈夫與表姐之間展開。

我最喜愛的角色還是梅韋蘭。維諾娜賴德扮演的梅安靜,端莊,美麗,極其符合我的審美觀

。對梅這個角色給與了更多的關注。一個完美的妻子,不折不扣地遵循著所有上流社會的傳統,純真卻又乏味。為了保有自己的婚姻,在得知阿切爾與埃倫之間的愛情后,她保持一種調和的態度,裝出幸福的樣子,給上流社會一種婚姻完美的假象。直至梅去世之后,丈夫阿切爾才得知自己的妻子自始至終都知道他與埃倫相愛。

或許可以說梅破壞了阿切爾和埃倫之間的真摯的愛情,但實際上她保護了自己的丈夫。深受上流社會的教育,她明白一旦阿切爾和埃倫在一起將會遭受多大的輿論壓力。像用韁繩勒住懸崖邊的馬一樣,梅用責任綁住自己的丈夫。或許她不能理解,對于阿切爾來說,能和埃倫在一起,就算是掉進懸崖也是幸福的;但我不能否認她的愛情觀,她依靠自己對愛的理解來保護自己的丈夫,維護自己的家庭。不同于埃倫的激情澎湃,梅的愛情猶如她的外貌一樣沉靜而端莊。看不見,聽不到,但是你卻能細細體會。被埃倫激烈的愛情所深深吸引的阿切爾恐怕是不能理解的。彌留之際,梅告訴兒子達拉斯,可以永遠信賴自己的父親,因為為了他們的婚姻,阿切爾放棄了對他生命來說最重要的東西。這是梅的方式,她用一輩子的時間來記住丈夫的犧牲。

看完電影,使我感慨良多。情不自禁之下,讓我想到了曹雪芹的《紅樓夢》,同樣是描述一段發生在舊時上層社會的“三角戀情”,同樣的感人至深,也同樣的屬于不完美結局。從時間上來看,甚至讓我忍不住懷疑,《純真年代》的作者是否也曾拜讀過曹雪芹的巨著,從而有感而發,結合自己國情改編而成此劇。當然,這似乎也無考證的必要,因為知道它們都是不朽的經典就足矣。

本以為只有舊中國才有魯迅先生所說“吃人的禮教”,不曾想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也一樣存在,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它們身藏在上流社會的典雅華貴的外表之下,更不易被人發現。它深深扎根于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早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人人必須遵守的生活法則,被一代代人奉為圭臬!這個故事用衛道士的話來說就是他懸崖勒馬,終被納入正軌;而她總算學乖,退出江湖,成全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而在我看來,卻是――一段純真的愛生生地被世俗禮教扼殺了!

May代表上流社會最美的一面,雪膚花貌,溫柔嫻靜,高貴優雅,恪守禮教。儼然是一個西方版金發碧眼的“寶釵”。她射箭時箭箭中靶心,也毫無驕矜之色;明知丈夫心有所屬,也照樣純真無邪,只三兩下手勢,就將危機化解于無形。相比于真寶釵,可謂青出于藍更勝于藍。正如寶玉不能選擇自己的新娘,Newland也無力拒絕May而選擇自己所愛,因為他們都生活在一個被束縛的世界,他們無力掀起上流社會精致的面具――眾人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的精致面具。而Ellen又恰是另一個多情的“林妹妹”,她風情萬種、惹人憐愛、不甘于世俗禮教的束縛、敢于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卻一再被命運之神捉弄,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她不明白,為什么這里的人是不哭的?為什么她要寂寞地住在這些人當中,戴著面具過活?為什么她只是嫁錯了人,就仿佛給按上了不潔的印記?但最終在現實的教育下,她也只能選擇屈服,被迫遵守所謂上流社會的那套規則。她比柔弱的林妹妹有優勢的是,面對輿論洶洶,她其實可以選擇自私任性一點,離開這令人窒息的地方,與心愛的人雙宿雙飛。但她沒有。所以,從來道德和規矩只是讓表面遵守的人獲利,造就了一批雖無過犯、但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的衛士,而內心純凈無私、對自身更加苛嚴之人反而倍受詬病。影片中有一幕,他去找她,她在海邊看夕陽,帆影點點,他沒有驚動她。站在她的背后,悄悄許下諾言,如果她在那帆船開過以前回頭,他就勇敢地走上前去。帆船緩緩移動,金光閃閃中,她兀自不動,像一幅畫,空余夕陽下一個絕美的背影,一個蒼涼的手勢。帆船終于開過了,他失望地轉身走回去。她沒有回頭,無論是否知道他就在身后,因為她早已知道他們已不可能。在我看來,他們的愛情就只能像那一刻的場景一樣,安靜、唯美,只存在與藝術家的畫布上。此情此景,唯有寶玉在遠處偷看黛玉葬花的場景可與之媲美,伊人背影,楚楚動人,孤寂落寞。他們都想改變現狀,沖破世俗的束縛,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卻又都無能為力。

他們的愛被純真的社會微笑著剝奪了。不怪聰明絕頂又明白事理的May,也不怪生活在那個圈子里奉禮教為圭臬的的男人和女人們,他們只不過是合理的利用規則維護自己的利益罷了。如果誰都沒有錯,要怪就怪那個年代吧,因為它終究不是一個純真的年代!

我們還可以回想一下這樣的場景:夕陽照在海面上波光粼粼,閃爍著金黃的光芒……遠遠地,紐倫看見艾倫站在海堤邊望著大海,他給自己一個機會,如果船駛過燈塔時,她回頭,那他就過去找她。船直直地駛過燈塔時,她始終沒回頭。

沒回頭,他轉身離去。后來,她告訴他,她是故意不回頭,她認得他的馬車聲,她才去海邊的。她不能回頭,她知道在她身后有一雙深情期盼的雙眼等待她回頭;她不能回頭,可她的心早已千萬次地回頭了!

紐倫為抑制自己的情感,向梅求婚,端莊嫻靜的梅內心玲瓏剔透,早已察覺未婚夫情感有異,但卻不動聲色,二人結婚了。

紐倫很快便發現自己在婚姻的束縛下漸漸失去了自我,并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真正愛的人是埃倫。紐倫去找艾倫,他看見綠樹叢的亭臺上立著一把粉紅的小陽傘,他以為是艾倫的傘,情不自禁拿起來撫著細長的傘柄閉上眼放在嘴邊吻著……正當他沉浸在對艾倫的思念中時,身后傳來腳踩在樹葉上的沙沙聲,他深情地轉身,原來不是艾倫,而是屋主的女兒來拿傘,他感覺象是一下子從云端跌到地上!

紐倫無法再欺騙自己,終于向同樣備受煎熬的埃倫傾吐了心中的愛,并決心去歐洲找埃倫。但此時,妻子梅平靜地告訴他:自己已懷孕,并且告訴了埃倫。

世俗的規則終于成功地拆散了埃倫和紐倫。

紐倫把他的愛藏在心里三十幾年,回憶如鬼魅般的哀痛和尖刻!他是老派的,對家庭是有責任心的,他是個好父親好丈夫,他走不出自己性格的陰影。她是他失去的一切!

多年后,已屆老年并已喪妻的紐倫終于有機會見到埃倫,到了她的樓下,他告訴兒子他不要坐電梯要走樓梯上去見她。多年沉淀的激情使他微微地震顫,他坐在她窗外樓下的長椅上,望著那扇有遮陽棚的窗戶,風吹動窗門玻璃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晃到他的雙眼,他再一次產生幻覺,仿佛望見當年的她站在海邊不斷轉身,回頭微笑……

光線又一晃,他睜開雙眼眨眨,看見一個白發的老人關上那扇窗戶(我想他的心情不是文字所能夠描述出來的),他不會去見她了。他又坐了一會兒,緩緩地起立,轉過身緩緩地走向停在街角的馬車。

一陣風過,吹落一些枯黃的葉子在街角的地上飛舞……

太精美了,蒼涼,沉重卻又微妙而美麗,一個個鏡頭猶如一幅幅精美的油畫。

紐倫黑色燕尾服的衣襟上的一朵美麗潔白的花,艾倫身穿一件紅色晚禮服,手拿一把黑羽絨扇子,肌膚上的網狀衣飾,頸脖周圍的花飾,蕾絲扣結,紗扇,極細的半長柄的小陽傘,精致的查維拿.喬治二世的碟子,東印度雕花的盤子,銀餐具中各種誘人的食物……

黑色的背景中被壁爐的火光照得忽明忽暗的臉,在微妙的眼神與對話中隱藏著一種暗流……

存在于距離與壓抑中的愛,讓人動容。

每個人的愛都不同,梅韋蘭的愛讓人感覺很安全。

篇2:3.15消費者權益日策劃觀后感

我是一個喜歡關注新聞,關注社會熱點熱血青年,昨晚的315晚上觀后感受頗深!詳細內容請看下文3.15消費者權益日策劃

首先是蘋果公司對待中國用戶的所謂“歧視”,蘋果在國外的售后是保2年,在中國就只保1年,手機壞了國外是整機換,在中國后蓋不換,換過的機器在國外是重新計算延保時期,在中國他××只延保90天。

本來還打算買個蘋果的,幸好沒買,你他媽也太不是個東西了,中國用戶好欺負啊!在這里希望中國人支持下本土的產品,為什么我們中國人就沒有韓國人那樣抵制外貨的決心呢?

還有一個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幾乎“透明”的世界,個人隱私和信息被一些商家作為賺錢的資源。我們的手機和電腦都把我們的個人信息傳給了開發這些產品商家手上,電腦的cookie讓我們的信息全部暴露出去了。那些商家現在在鉆國家法律上的空子,幾乎所有的網頁都安裝有不法代碼,把我們的瀏覽信息全部掌握了。

篇3:教師心得《跑吧孩子》觀后感

影片《跑吧孩子》描寫了一對兄妹與鞋的故事。他們家境貧寒,哥哥不慎弄丟了妹妹的上鞋子,這是妹妹唯一的一雙鞋子。兄妹倆不忍心給辛勞的父母再增添負擔,決定隱藏這個秘密。于是他們每天共用一雙哥哥的爛鞋,也是哥哥唯一的鞋子。妹妹因此遭到同學們的譏笑,哥哥遭到校長的責難。但他們始終對尋回鞋子報有希望。

為了練習踢球,哥哥與伙伴們同樣為了鞋子與富人子弟談判,用寫作業換得借用鞋子的機會。這些真誠友善的孩子,給電影增添許多的笑聲。當哥哥為了給妹妹贏得一雙上學鞋參加全國越野賽跑比賽時,妹妹為了即將生產的媽媽而光腳跑在路上接受挑戰。影片絕對不缺乏使觀眾落淚的機會,影片時時處處為觀眾展示了至情至愛,深為悲壯而感動。

然而,導演并沒有處理得那么悲慘,看的出導演并不希望更多人給他們的是同情。而希望告訴人們“有了愛,不管在哪里或跟什么人生活在一起,任何一個角落都會充滿溫情和溫馨”。有了愛,兄妹倆就有了簡單的目標,潛生了為實現目標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不懈地努力奮斗下,最終他們都有了屬于自己的嶄新的鞋子。

沒有鞋子的時候,做夢都是鞋子,那么有了鞋子之后呢?影片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哲理,每一次的勝利和失敗都不是最后的結局,它只不過是另一次比賽的開始,關鍵在于為所做的事作出的努力奮斗的經過。所以“跑吧!孩子,永不停歇也沒有輕易的低頭,我們什么都沒有,也沒有放棄的念頭,不管路要怎么走,不管是誰牽著誰的手,只要我們的心緊緊相扣,我們就什么都擁有。”這是電影《跑吧孩子》里主題歌詞,歌詞所體現的就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是一種“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亮劍精神”。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永不放棄的精神”,“亮劍精神”。所以有的人實現了,有的沒有實現;有的人實現了原先的目標,又有了新的目標,有的人實現了目標后就沾沾自喜,停留在實現后的目標上不再思索進取。對于家庭是這樣,對朋友之間也是這樣,對于教師來說更應該是這樣,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顆愛心,全身心地去愛自己的事業,去愛自己的學生,要有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并且教育學生也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應該互相抱怨。哪怕為了學生付出再多艱辛,也不要輕易低頭,更不要放棄。若是每一位“四小”都能有“永不放棄的精神”,那么我們“四小”的教學質量一定會像“國際跳棋”項目一樣,成為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