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領導課堂教學巡課巡查制度

領導課堂教學巡課巡查制度

2025-03-29 閱讀 9631

  逸夫小學領導課堂教學巡查制度

  為更好地實行學校精細化教學管理,進一步規范課堂教學行為,實現教風學風的良性循環,以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根據學校管理實際,本學期將試行領導巡課制度。

  一、巡課的意義

  建立和實行巡課、巡崗制度,就是要加強過程管理,更好地突出“有效教學”這一主題,逐步使學校教學工作管理走向精細化、科學化,使教學常規要求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更好地促進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二、巡課的內容

  1.師生課前準備情況。

  上課預備鈴響至上課鈴響之間,任課老師是否到達所在班級,重點關注課前2分鐘(預備鈴響后)課任教師是否到位。學生學習用品是否擺放整齊。學生在教室內是否*等待。課桌椅擺放是否整齊劃一。

  2.教師執行課表情況。

  教師是否有脫崗或中途離開課堂現象。

  3.老師課堂行為表現情況。

  是否坐著上課(除身體不適外),是否對學生放任自流、是否在課堂中打瞌睡、抽煙、接聽手機或聽音樂等有悖于學校要求的現象。

  4.課堂教學的組織紀律。巡課人員將檢查教師組織教學的情況,檢查學生課堂執行紀律情況,必要可以進入教室內聽課5-10分鐘。重點關注學生學習狀態(如學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做和上課無關的事情、是否有打瞌睡現象、是否隨便和周圍同學講話、吵鬧、課堂氣氛是否活躍等),以巡課領導主觀判斷為主要依據,記錄以文字描述為主。

  三、巡課辦法

  1.由學校教學副校長、教導主任負責。

  2.每天查巡一至二次(分上、下午)。每次查巡不少于15分鐘。

  3.巡課要認真做好現場記錄,并進行簽字。

  4.巡課的重點在課堂教學情況。

  四、巡課人員職責

  1.巡課人員要認真學習學校有關管理制度,及時做好巡課記錄,記錄的文字要具體典型、實事求是。

  2.本著負責認真的態度,及時解決巡課、巡崗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肯定優點,指出不足,提出建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巡課人員應認真地了解所發現的問題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及時和有關教師交流。

  4.巡課人員發現的比較嚴重的問題,應及時向校長報告。每周五行政例會中反饋巡課情況,交流普遍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5.對涉及到可能影響到教師崗位考核獎勵的問題,巡課、巡崗人員不作當場裁定,而應做好忘備記錄,并提交校長室按有關考核辦法處理。

  6.凡發現教職工上課時有重大責任問題,校行政將根據管理規定進行處理,并及時向教職工公示。

篇2:幼兒園教學管理制度

  幼兒園教育教學管理制度

  一、班級工作人員必須做到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幼兒的一日活動,堅持保教結合的原則,體、智、德育、美互相滲透,創設利用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心理環境、物質環境)。讓幼兒情緒愉快,主動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提高自我服務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具體要求:

  (一)來園、離園活動

  1.做好幼兒來園準備,搞好活動室清潔衛生,做到室內空氣流暢,光線充足,環境整潔。

  2.教師熱情接待幼兒,相互問早,觀察幼兒精神面貌,了解幼兒所帶玩具,安定幼兒情緒,使他們愉快地開始一天的生活。

  3.創設有教育意義的環境,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鼓勵指導幼兒自由、愉快地開展活動,并做好個別幼兒教育工作。

  4.冬季幼兒進室后,自己脫去大衣、帽子、圍巾等,并整齊地放在指定的位置。教師注意觀察,對有困難的幼兒進行適當的幫助和指點。

  5.離園時,提醒幼兒拿好自己的衣物。

  6.態度親切和藹,關心尊重幼兒及家長,利用離園時間,做好隨機家訪工作。

  7.值班老師必須對留園幼兒組織適當的活動。

  (二)戶外活動:(包括早操與體育活動)

  1.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水、空氣、陽光),讓幼兒進行適當的鍛煉,保證每天2小時戶活動時間(其中1小時體育活動)。

  2.根據大綱、季節變化合理安排早操、體鍛的時間,并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及發展水平,安排體育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多樣,注重激發興趣,提高能力,達到一定的運動量。

  3.活動前,教師檢查幼兒著裝(系好鞋帶、寒好內衣、帶好手帕),并進行有關的安全教育。活動中,根據氣候條件,幼兒體質和運動量大小,適當增減衣服。活動后,做好整理工作,如擦汗、洗手穿衣、喝水、適當休息等。

  4.幼兒參加升旗儀式,升旗時立正,行注目禮。

  5.早操時,教師必須精神飽滿,示范動作正確,幼兒的站位要背光,背風。

  (三)生活活動:

  1.盥洗:培養幼兒飯前、便后和手臟時洗手的習慣,要提醒幼兒認真地洗手,教會幼兒正確的洗手方法。點心之前,洗手后不進行其他任何活動。了解幼兒大小便的習慣,允許幼兒按需要入廁,指導幼兒使用便紙。指導幫助幼兒便后整理好服裝。隨機進行生活知識、技能教育,重視個別指導。

  2.進餐:餐前不組織劇烈活動,為幼兒創設安靜、愉快的進餐氣氛,適用“午餐報告”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引起幼兒的食欲。

  指導值日生發放餐具,指導幼兒正確使用餐具和收拾碗筷。進餐時,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做到細嚼慢咽,關心食欲不振和體弱幼兒。點心后用手帕擦嘴,飯后用正確的方法漱口、擦嘴、擦臉、擦手。

  (四)游戲活動:

  1.保證游戲活動時間,做到游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發交流。

  2.創設合理的游戲環境,為幼兒準備豐富的游戲材料和玩具。

  3.激發幼兒參加各種游戲的興趣,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4.教師主動參與游戲,與幼兒共享樂趣,隨時觀察并引導、啟發、幫助幼兒選擇游戲主題,理解角色,豐富內容,開展交往,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5.有計劃地組織幼兒收集玩具材料和自制玩具。

  6.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教育活動

  1.按照《幼兒園教師教育工作計劃制訂的基本要求》,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本班幼兒實際情況,熟悉大綱,鉆研教材,制訂計劃。

  2.寓教育于游戲之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讓他們直接感知、體驗、操作、提高遷移能力,培養探索精神。

  3.根據教學內容運用啟發性的語言,鼓勵幼兒提問,發揮想象,保護幼兒思維過程中的創造意識。

  4.面向全體,因人施教。活動中加強觀察,注重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指導。重視反饋,及時調控。

  5.創設與教育相適宜的環境,并充分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

  6.注意室內采光,保持視距,并根據不同教育活動,變動幼兒座位。注重幼兒坐姿、握筆姿勢的正確,遵守活動規則,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

篇3:小學校本課程弟子規教學計劃

  澗河小學校本課程《弟子規》教學計劃

  1、課程開設的需求

  我們開設《弟子規》校本課程,以傳授《弟子規》為平臺,以學生為主體,實踐為主線,心靈塑造為宗旨,從習慣抓起,促進學生養成教育的進一步升華。引導學生誦讀中華經典,主動吸收傳統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華,提升道德修養。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為有經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學生,承擔起弘揚中華文明的歷史重任。

  1.德行定終身,人生的起點從《弟子規》開始

  《弟子規》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俗語說:“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若幼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所以,一年級開始讓學生開始誦讀《弟子規》是非常必要的。

  2.百善孝為先,良好的品德從孝悌開始

  自古以來,“孝”是中國人的第一美德。“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頭兩篇便是針對孝順父母、尊重長輩而作。難以想像一個父母不愛、兄長不親的人長大后如何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學校德育工作從《弟子規》入手,以孝心教育為核心,通過誦讀經典激發學生感恩意識。針對經典中承載的傳統道德對于當前獨生子女的思想、行為都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

  3.人無信不立,誠信教育迫切需要《弟子規》進入校園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就是誠信經濟。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如果一個人連做人的基本信用都沒有,是無法立足于社會的。

  學校有義務、有責任來強化學生的誠信教育。《弟子規》第三、四部分講對自己謹慎約束,對他人誠實守信。毫無疑問,高尚的品德須從小培養。在孩子剛剛懂事就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循循善誘,以事明理,引導其分清是非、辨別善惡。由此可見在《弟子規》進校園無疑是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2、課程的目標

  總目標――《弟子規》校本課程通過誦讀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進行文學、思想的積累和熏陶。所謂積累,即積累豐厚文化底蘊,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所謂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學會做人,為終身發展奠基。

  階段目標――一、二年級以誦讀《弟子規》為主;中、高年級在誦讀《弟子規》的基礎上,進行聯系生活實際的理解、感悟、辯論,加深理解;對能力強的學生,引導閱讀原文。

  3、課程教學理念

  《弟子規》課堂教學必須打破沉悶無趣的氣氛,改變一成不變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解詞釋句────串講全詩────背誦默寫”的教學方法。《課程標準》的理念應當在教學中得以體現。

  1.直面經典,真心接觸:“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加強誦讀,引導想象:“凡物各自有根本,風云萬變不離宗。《弟子規》校本課程也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采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

  3.課堂開放,學科融合:“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程標準》)《弟子規》校本課程的課堂當然也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如教師嘗試走下講臺,把講臺讓給學生;允許鼓勵有不同的理解、見地。此外,教學中要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融合。引導學生聯系地理、歷史、自然等知識讀懂文意,用繪畫表達理解,用音樂配合誦吟,用表演再現情景等。

  4.縱橫聯系,指導運用: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能“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朱熹)。《弟子規》校本課程,除了指導學生掌握一般的學習步驟,學習方法外,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方法橫向的遷移運用。

  四、實施建議

  根據《弟子規》校本課程的學習規律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基本方法可確立為“四化”教學方法,即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

  1.誦讀化,即誦讀為主,理解為輔,這是講授《弟子規》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其做法基于以下三方面思考。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優美的古典音樂,色彩鮮明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創設氛圍把學生引入國學的情境,使學生身處古典文化的韻律和氛圍里,誦國學,學國學,身心受到陶冶,激發他們對國學的熱愛。

  3.故事化,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來詮釋古文深奧的哲理,幫助學生理解原文的主旨

  4.生活化,是指《弟子規》校本課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五、評價建議

  從學生《弟子規》校本課程學習的評價來說,主要應體現以下幾點:

  1.評價主體多維化:首先是改變目前占主流的單一評價主體的現狀,指導學生自評、互評。由于《弟子規》的學習還常常在課余進行,還可請家長共同參與,使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交互的活動。

  2.評價內容多元化:不僅評價課內所學,還要評價課外的閱讀;不僅評價學生對《弟子規》的理解掌握情況,還應“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課程標準》)以及學生學習《弟子規》的興趣、習慣、態度和方法等。

  3.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不僅關注學生會背多少《弟子規》,更應注重學生發展的過程。《課程標準》關于古詩文閱讀評價有這樣的建議:“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近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古詩文素養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礎之上的,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應該注重平時的、過程的評價。

  4.評價形式多樣化:除常規的解釋、背誦、默寫,還可采用朗誦、猜謎、賽詩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中高段還可嘗試采用主題研究匯報的形式,使評價更具綜合性。

  自我評價。通過反思,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對經文內容的初步感悟,讓學生來講講《弟子規》在生活中的運用;夸夸自已哪些規范做得好,找出自身哪些不足需加以改進。

  小組間評價。同學之間互夸,互助,共同進步。對以后的行為提出積極的改進措施,共同確定努力方向。

  師生之間互相評價,《弟子規》作為校本課程,不單單是學生的事,老師更應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受到學生的監督。這樣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

  還可以通過演講德育故事、現身說法、經典誦讀、課本劇、相聲、吟唱《弟子規》、《弟子規》書法比賽等形式檢驗《弟子規》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