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氨的職業危害與預防措施

氨的職業危害與預防措施

2024-07-16 閱讀 6855

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很廣,常用于合成氨生產,化肥制造(應用氨制造硫銨、硝銨、碳酸氫銨、尿素等化肥)、合成纖維、制革、醫藥、塑料、染料等制造業中。氨在常態下為無色、具有強烈刺激性臭味的氣體,通常將氣態的氨氣通過加壓或冷卻得到液態氨,液氨具有腐蝕性,且容易揮發,液氨可作為冷凍劑。另外,在制堿、樹脂、有機氰、氰化物、石油精煉等行業也常接觸到氨。

氨極易溶解于水且溶解得很快。在常溫下,1體積水大約可溶解700體積氨氣。氨在人體組織內遇水生成氨水,可以溶解組織蛋白質,與脂肪起皂化作用,高濃度氨可引起組織溶解壞死作用。氨水能破壞體內多種酶的活性,影響組織代謝;氨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強烈刺激作用。氨進入人體后會阻礙三羧酸循環,降低細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腦氨增加,可產生神經毒作用。

在氨的生產制造、運輸、貯存、使用中,如果出現管道、閥門、貯罐等損壞,可造成氨氣泄漏,導致工作人員職業中毒事故的發生。

1氨氣危害表現

(1)吸入的危害表現。

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濃度報警信號。但由于嗅覺疲勞,長期接觸后對低濃度的氨會難以察覺。吸入是接觸的主要途徑,吸入氨氣后的中毒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輕度吸入氨中毒表現有鼻炎、咽炎、喉痛、發音嘶啞。氨進入氣管、支氣管會引起咳嗽、咯痰、痰內有血。嚴重時可咯血及肺水腫,呼吸困難、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雙肺布滿大、中水泡音。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悶和胸骨后疼痛等。

急性吸入氨中毒的發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閥門爆裂等造成。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傷。其癥狀根據氨的濃度、吸入時間以及個人感受性等而輕重不同。

急性輕度中毒:咽干、咽痛、聲音嘶啞、咳嗽、咳痰,胸悶及輕度頭痛,頭暈、乏力,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周圍炎。

急性中度中毒上述癥狀加重,呼吸困難,有時痰中帶血絲,輕度發紺,眼結膜充血明顯,喉水腫,肺部有干濕性噦音。

急性重度中毒:劇咳,咯大量粉紅色泡沫樣痰,氣急、心悸、呼吸困難,喉水腫進一步加重,明顯發紺,或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較重的氣胸和縱隔氣腫等。

嚴重吸入中毒可出現喉頭水腫、聲門狹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脫落,可造成氣管阻塞,引起窒息。吸入高濃度的氨可直接影響肺毛細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腫,可誘發驚厥、抽搐、嗜睡、昏迷等意識障礙。個別病人吸入極濃的氨氣可發生呼吸心跳停止。

(2)皮膚和眼睛接觸的危害表現。

低濃度的氨對眼和潮濕的皮膚能迅速產生刺激作用。潮濕的皮膚或眼睛接觸高濃度的氨氣能引起嚴重的化學燒傷。急性輕度中毒:流淚、畏光、視物模糊、眼結膜充血。

皮膚接觸可引起嚴重疼痛和燒傷,并能發生咖啡樣著色。被腐蝕部位呈膠狀并發軟,可發生深度組織破壞。

高濃度蒸氣對眼睛有強刺激性,可引起疼痛和燒傷,導致明顯的炎癥并可能發生水腫、上皮組織破壞、角膜混濁和虹膜發炎。輕度病例一般會緩解,嚴重病例可能會長期持續,并發生持續性水腫、疤痕、永久性混濁、眼睛膨出、白內障、眼瞼和眼球粘連及失明等并發癥。多次或持續接觸氨會導致結膜炎。

2急救措施

(1)清除污染。

如果患者只是單純接觸氨氣,并且沒有皮膚和眼的刺激癥狀,則不需要清除污染。假如接觸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應將衣服脫下并放入雙層塑料袋內。

如果眼睛接觸或眼睛有刺激感,應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20min以上。如在沖洗時發生眼瞼痙攣,應慢慢滴入1~2滴0.4%奧布卡因,繼續充分沖洗。如患者戴有隱形眼鏡,又容易取下并且不會損傷眼睛的話,應取下隱形眼鏡。

對接觸的皮膚和頭發用大量清水沖洗15min以上。沖洗皮膚和頭發時要注意保護眼睛。

(2)病人復蘇。

應立即將患者轉移出污染區,至空氣新鮮處,對病人進行復蘇三步法(氣道、呼吸、循環)。

氣道:保證氣道不被舌頭或異物阻塞。

呼吸:檢查病人是否呼吸,如無呼吸可用袖珍面罩等提供通氣。

循環:檢查脈搏,如沒有脈搏應施行心肺復蘇。

(3)初步治療。

氨中毒無特效解毒藥,應采用支持治療。

如果接觸濃度≥500ppm,并出現眼刺激、肺水腫的癥狀,則推薦采取以下措拖:先噴5次地塞米松(用定量吸入器),然后每5分鐘噴兩次,直至到達醫院急癥室為止。

如果接觸濃度≥1500ppm,應建立靜脈通路,并靜脈注射1.0g甲基潑尼松龍(methyl—prednisolone)或等量類固醇。(注意:在臨床對照研究中,皮質類固醇的作用尚未證實。)

對氨吸入者,應給濕化空氣或氧氣。如有缺氧癥狀,應給濕化氧氣。

如果呼吸窘迫,應考慮進行氣管插管。當病人的情況不能進行氣管插管時,如條件許可,應施行環甲狀軟骨切開術。對有支氣管痙攣的病人,可給支氣管擴張劑噴霧。

如皮膚接觸氨,會引起化學燒傷,可按熱燒傷處理:適當補液,給止痛劑,維持體溫,用消毒墊或清潔床單覆蓋傷面。如果皮膚接觸高壓液氨,要注意凍傷。

誤服者給飲牛奶,有腐蝕癥狀時忌洗胃。

3泄漏應急處置措施

(1)少量泄漏。

撤退區域內所有人員。防止吸入蒸氣,防止接觸液體或氣體。處置人員應使用呼吸器。禁止進入氨氣可能匯集的局限空間,并加強通風。只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堵漏。泄漏的容器應轉移到安全地帶,并且僅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能打開閥門泄壓。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收集的泄漏物應放在貼有相應標簽的密閉容器中,以便廢棄處理。

(2)大量泄漏。

疏散場所內所有未防護人員,并向上風向轉移。泄漏處置人員應穿上全封閉重型防化服,佩戴好空氣呼吸器,在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后,用噴霧水流對泄漏區域進行稀釋。通過水槍的稀釋,使現場的氨氣漸漸散去,利用無火花工具對泄漏點進行封堵。

向當地政府和“119”及當地環保部門、公安交警部門報警,報警內容應包括事故單位;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化學品名稱和泄漏量、危險程度;有無人員傷亡以及報警人姓名、電話。

禁止接觸或跨越泄漏的液氨,防止泄漏物進入陰溝和排水道,增強通風。場所內禁止吸煙和明火。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要堵漏或翻轉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要噴霧狀水,以抑制蒸氣或改變蒸氣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沖擊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進入水體、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閉性空間。禁止進入氨氣可能匯集的受限空間。清洗以后,在儲存和再使用前要將所有的保護性服裝和設備洗消。

4火災應急處置措施

在貯存及運輸使用過程中,如發生火災應采取以下措施:

(1)報警:迅速向當地119消防、政府報警。報警內容應包括:事故單位;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化學品名稱、危險程度;有無人員傷亡以及報警人姓名、電話。

(2)隔離、疏散、轉移遇險人員到安全區域,建立500m左右警戒區,并在通往事故現場的主要干道上實行交通管制,除消防及應急處理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并迅速撤離無關人員。

(3)消防人員進入火場前,應穿著防化服,佩戴正壓式呼吸器。氨氣易穿透衣物,且易溶于水,消防人員要注意對人體排汗量大的部位,如生殖器官、腋下、肛門等部位的防護。

(4)小火災時用干粉或CO2滅火器,大火災時用水幕、霧狀水或常規泡沫。

(5)儲罐水災時,盡可能遠距離滅火或使用遙控水槍或水炮撲救。

(6)切勿直接對泄漏口或安全閥門噴水,防止產生凍結。

(7)安全閥發出聲響或變色時應盡快撤離,切勿在儲罐兩端停留。

5氨的職業危害預防措施

(1)氨作業工人應進行作業前體檢,患有嚴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哮喘以及冠心病者不宜從事氨作業。

(2)工作時應選用耐腐蝕的工作服、防堿手套、眼鏡、膠鞋、用硫酸銅或硫酸鋅防毒口罩,防毒口罩應定期檢查,以防失效。

(3)在使用氨水作業時,應在作業者身旁放一盆清水,以防萬一;在氨水運輸過程中,應隨身攜帶2~3只盛滿3%硼酸液的水壺,以備急救沖洗;配制一定濃度氨水時,應戴上風鏡;使用氨水時,作業者應在上風處,防止氨氣刺激面部;操作時要嚴禁用手揉擦眼睛,操作后洗凈雙手。

(4)預防皮膚被污染,可選用5%硼酸油膏。

(5)配備良好的通風排氣設施、合適的防爆、滅火裝置。

(6)工作場所禁止飲食、吸煙、禁止明火、火花。

(7)應急救援時,必須佩帶空氣呼吸器。

(8)發生泄漏時,將泄漏鋼瓶的滲口朝上,防止液態氨溢出。

(9)加強生產過程的密閉化和自動化,防止跑、冒、滴、漏。

(10)使用、運輸和貯存時應注意安全,防止容器破裂和冒氣。

(11)現場安裝氨氣監測儀及時報警發現。

篇2:焦化廠的職業危害預防措施

(一)生產過程

由于煉焦副產品煤焦油中含有極豐富的化學原料,故大型煉焦廠往往和化工廠同時設置,簡稱為焦化廠。

煉焦是在煉焦爐中把煉焦煤通過干餾煉成焦炭。在煉焦以前,煤要經過一定的處理。處理過程一般分為三個步驟,即破碎、篩分與選煤、配煤。

現代化煉焦爐由連接一體的50~70個狹長的煉焦室組成。煤從室頂的小孔裝入,裝滿后密閉,并在與該室相鄰的燃燒室中燃燒煤氣,燃燒室的溫度約為1100℃。煉焦時,產生的煤氣被引至焦爐煤氣總管,以便進一步處理。煉焦過程終結后,打開焦爐的側門,用推焦機把赤熱的焦炭從煉焦室推到焦車上,送入熄焦塔噴水冷卻。

(二)職業危害

⒈高溫、熱輻射。爐頂操作工人經常受到強熱輻射、高氣溫、日光照射影響可發生中暑。

⒉在輕油和粗苯蒸餾時,如密閉與通風等措施效果不好,車間空氣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濃度可超過國家規定的職業容許限值,長期接觸可導致白細胞減少,甚至發生慢性苯中毒。

⒊在焦爐爐旁及爐頂均可檢出3,4—苯并[a]吡,據調查,北京、東北等地焦化廠工人肺癌死亡率高于當地居民到4~9倍;焦爐工肺癌已列入職業病名單。

⒋蒽醌、焦油、瀝青和蒽油等均可引起各種皮膚病,如急性皮炎、痤瘡、毛囊炎、黑頭粉刺、膚色黑變癥及粗粒革樣皮膚。有報道,瀝青可致皮膚癌發生。

⒌檢修設備時煤氣中毒。

⒍接觸煤塵、外傷、燒傷等。

(三)預防措施

預防煉焦生產中職業危害的重點是解決煉爐逸散物對工人健康的危害,以及高溫、輻射熱、各種焦化產物的危害。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對策是進一步實現焦化生產的自動化,以減少操作者與有害因素的接觸機會。同時也應采取一些保護性措施,如防暑降溫、個人防護器、定期檢查、皮膚防護劑等。

篇3:鎂冶煉職業危害預防措施

1.職業危害

氯化鎂融鹽電解煉鎂,從菱鎂礦石進廠到精鎂錠包裝出廠,要經過破碎、配料、氯化、電解、精煉、鑄造、酸洗鍍膜等過程。工序多,工藝復雜,生產中的危害較多。具體如下:

(1)生產過程使用和產生劇毒的氯氣,容易發生操作人員急性氯氣中毒。

(2)從氯化、電解到精煉、鑄造,操作處理熔融金屬和鹽類,容易發生燒燙灼傷。

(3)電解使用強直流電,系列電壓高,場地又遭氯化物污染,容易發生人員觸電。

(4)熔鎂外溢,容易燃燒甚至發生爆炸。吊運料塊多,容易掉落造成砸傷。

(5)氯鹽粉塵垃圾,有吸水潮解特性,容易腐蝕建筑物與設備。

2.預防措施

(1)氯化鎂融鹽電解生產,由于腐蝕性大,因此在廠房建筑及設備上,要有嚴格的防腐措施。廠房的屋架金屬構件,以及設備金屬殼體和管道等,都要定期檢修并進行防腐處理。特別是隱蔽構件連接部分,更要特別加以注意。

(2)為防止觸電,電解廠房地坪要鋪設瓷磚,以達到絕緣、防水、防酸、防火的要求。地坪清掃時使用鋸木粉等吸濕劑。電解槽上支持導、母線的瓷件要定期清擦;瓷件鐵桿要外加絕緣套保護。電解槽多處聯接點,要加不易受潮便于工作于清潔的絕緣墊。所有絕緣電阻,必須達到規定標準要求。廠房內吊車,從鉤頭到大車體,要有三道絕緣。吊車軌道采取自動撒沙以防滑。電解地下室地面,要在地下水最高水位以上。經常檢查清理槽體地下部分,以保證對地絕緣。

(3)個人防護用品以防燒燙與觸電為主。鎂生產工人發給耐腐蝕防熱的呢料工作服、工作帽和手段,并加絲綢襯衣。發給氈鞋,在電解崗位并應備有高壓絕緣靴。同時發給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并及時更換濾毒活性炭,以保證功效。

(4)根據工作崗位不同,制訂不同的安全操作規程。

(5)在生產管理中,要把控制、平衡氯氣作為突出重點,納入日常生產調度管理。要使電解槽副產氯氣量保持小于氯化爐使用氯氣量,防止出現多余氯氣,給生產和操作人員造成危害。一旦出現氯氣多余時,要有緊急處理措施,以保證安全。

(6)由于有氯氣和氯鹽的污染腐蝕,氯化與電解廠房內的吊車,不能用明滑線送電,要改用膠皮軟電纜。吊車與拉運臺包小車,容易發生控制失靈、軌道和路面打滑等情況,必須特別加強維修和清掃管理,以保證吊車安全行駛。

(7)要使氯化爐保持負壓狀態,減少氯氣跑冒,必須改善氯化生產排煙設施,提高排煙機排放能力,并保證經常運行良好。

(8)對供運貯存液氯的槽車、貯罐以及加熱輸送氯氣的設備和管道,要有押運、檢修維護、輸送聯系等各項制度,嚴格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