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預案龍巖市
為進一步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安全生產領域違法違紀行為政紀處分暫行規定》和《福建省安全生產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充分發揮政府及其行業(系統)等職能部門的作用,在較大以上事故發生后,及時有效地組織搶險和救援,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特制定本預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一旦發生較大以上事故,以最快的速度實施應急救援,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及環境破壞,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減少負面影響,維護我市的安全與穩定。
二、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生產經營中發生的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包括: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火災、礦山、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及危險化學物品、鍋爐壓力容器、特種設備、建筑及其他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三、救援原則
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及確保救援人員的安全作為首要任務。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各縣(市、區)政府、市直各職能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事故應急處置,建立健全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機制和預案。3、屬地為主,各方支援。安全事故應急處置以屬地為主,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充分發揮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作用。4、快速反應,措施果斷。一旦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迅速啟動救援預案,快速反應,果斷處置。5、依靠科學,依法規范。采用先進裝備和技術,充分發揮專家作用。依法規范應急救援工作,確保應急處置的科學性、權威性。6、單位自救與社會救援相結合。事故單位應盡快盡早組織力量全力施救,并盡最大可能為社會各方救援力量創造施救條件。
四、機構設置和任務
市政府成立較大生產安全事故處置指揮部,總指揮由市長擔任,常務副總指揮由分管安全生產的副市長擔任,副總指揮由分管相應工作的副市長、市公安局長和所在縣(市、區)政府縣(市、區)長擔任。成員由市政府辦、市委宣傳部、市經貿委、公安局、安監局、總工會、交通局、建設局、質監局、畜牧獸醫水產局、衛生局、監察局、教育局、水利局、電業局、國土資源局、科技局、勞動保障局、旅游局、環保局、民政局、財政局、氣象局、交警支隊、消防支隊、煤管局、龍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等單位領導以及事故發生地的縣(市、區)政府等領導組成。指揮部的主要任務是組織指揮較大以上事故的搶險救援工作,研究決定搶險救援方案、措施和有關重大事項,督促協調搶險救援工作有序進行,表彰搶險救援中有功人員,對搶險救援中失職或不服從工作安排人員給予懲處。指揮部下設8個應急處置工作組,各組組長由指揮部指定。1、綜合協調組。由市政府辦、安監局、監察局等部門和事故單位行政主管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及事故所在地縣(市、區)有關人員組成。主要任務是:負責指揮部的事務工作,收集匯總救援情況并協調各工作組的救援行動,傳達指揮部的指示、決定。2、宣傳報道組。由市、縣(市、區)宣傳部組成,主要任務是:對外發布事故和救援等相關情況,宣傳事故施救中有突出表現的單位和個人。3、安全保衛組。由市、縣(市、區)公安部門組成。主要任務是:保護現場,維護施救現場秩序,防止和控制有關事故責任人逃逸和進行資產轉移。4、搶險施救組。由行政主管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公安局等有關單位,事故所在縣(市、區)有關部門、事故單位、市政府專家、有關專業搶險施救隊伍負責人員組成。主要任務是:制定并落實施救措施,組織排除險情,搶救遇險人員和物資,阻止事故擴大,將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限度。5、醫療救護組。由市、縣(市、區)衛生部門和事故所在地有關人員組成。主要任務是:組織有關醫療單位和專家對傷者實施救治,全力挽救生命,出具死亡證明。6、后勤保障組。由市政府辦、交通局、經貿委、行政主管部門(行業管理部門)、事故所在縣(市、區)有關部門和事故單位等人員組成。主要任務是:組織供應事故搶險施救所需器材、設備,為應急救援人員提供生活保障。7、事故調查組。由市安監局、總工會、公安局、監察局、市政府專家組等有關人員組成。主要任務是:進行事故調查或配合協助上級進行事故調查。8、善后處理組。由市民政局、勞動保障局、事故所在縣(市、區)政府及事故單位等有關人員組成。主要任務是:及時、妥善處理死亡人員的遺體、遺物,接待安撫傷亡人員親屬,協調籌措傷亡人員的賠償金和醫療費用,以及疏散人員的安置。
五、事故報告與現場保護
(一)事故報告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單位應在第一時間報所在地黨委、政府和安監等有關部門,有人員傷亡和仍有險情的,應同時報相關醫療救護機構和專業搶險隊。事故所在縣(市、區)政府和安監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預案,迅速組織救援力量趕赴現場組織施救,并立即向市委、市政府和市安監局報告。事故報告內容包括:1、事故發生單位名稱、發生時間、詳細地點及事故現場情況。2、事故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險情)。3、事故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4、事故發生原因的初步判斷。5、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6、事故報告單位、報告人、報告時間及聯系方式。市政府辦、安監局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向市領導匯報,市領導根據事故情況決定是否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如需啟動應立即通知相關人員和專業搶險救護隊伍趕赴事故現場。(市委總值班室電話:2323136,傳真:2338218;市政府總值班室電話:2322584,傳真:2321561;市安監局值班電話:2328366,傳真:2328603。礦山救護與省煤電公司聯系,電話:2502559,火災報警電話:119,醫療救援急救中心:120,道路交通事故報警:122)。同時,按規定向上一級報告。(二)現場保護1、根據需要設立隔離區,布防隔離帶,必要時對相關路段實行交通管制。2、指定車輛停放位置和救援物資存放場所。3、根據事故性質檢查進入事故現場人員防護用品和設備,禁止違禁品帶入事故現場。4、在施救過程中需要移動現場物品的,要詳細做好記錄。
六、事故預防與應急準備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牽頭部門、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積極做好各類事故預防工作,防止各類較大事故的發生。具體要求如下:(一)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各類事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并組織演練。主要內容包括:1、應急救援工作基本任務、應急防范重點區域和單位。2、應急救援組織指揮機構的設置和任務,應急救援隊伍的組成和任務。3、應急救援的準備和快速反應的方法步驟。4、應急救援現場處置和善后工作具體規定。5、應急救援設備、器材等物資的保障。6、應急救援工作請示報告程序。7、應急救援工作機構和人員的通訊聯絡方法。8、預防事故發生和防止事故擴大的措施。9、應急救援獎懲制度。(二)落實應急救援設備、器材、物資和醫療器材、藥品的儲備。(三)建立必要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儲備必要的專業救援力量。(四)建立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應急救援作用。市各專項應急救援預案由專項整治牽頭部門負責起草,報市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審查同意后下發。即:煤礦事故由市煤管局負責;非煤礦山和危險化學品事故由市安監局負責;電力電網事故由市經貿委負責;民爆物品、煙花爆竹事故由市公安局負責;道路交通安全、危險物品運輸事故由市交警支隊負責;水上交通安全由市交通局負責;漁業生產事故由市畜牧獸醫水產局負責;農機事故由市農機管理總站負責;工業衛生中毒事故由市衛生局負責;火災事故由市消防支隊負責;特種設備事故由市質監局負責;建筑施工及城鎮燃氣事故由市建設局負責;旅游安全事故由市旅游局負責;學校安全事故由市教育局負責;龍巖市經濟開發區事故由龍巖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負責。
七、獎勵與責任追究
在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表現之一的單位和個人,依照有關規定給予獎勵:(一)出色完成應急救援任務,工作成績顯著的。(二)防止或搶救事故災難過程中,使國家、集體和人民群眾的財產免受損失或減少損失的。(三)對應急救援工作提出重大建議,實施效果顯著的。(四)有其他特殊貢獻的。在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單位和個人,依照有關規定,給予嚴肅處理:(一)不按規定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拒絕履行應急準備義務的。(二)不按規定報告、通報事故災難真實情況的。(三)拒不執行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在事故應急搶險救援工作中不聽從命令、不服從指揮,或在應急救援時臨陣逃脫、擅離職守的。(四)盜竊、挪用、貪污應急救援工作經費、物資的。(五)阻礙應急救援工作人員依法執行任務或進行破壞活動的。(六)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七)阻礙、干涉事故調查的。(八)有其他危害應急救援工作行為的。
本預案從頒布2009年10月16日起施行。《龍巖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龍巖市重、特大安全事故應急處置預案的通知》(龍政綜[2006]304號)同時廢止。
篇2: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第一條[編制依據和目的]為了規范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交通運輸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規定》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結合港口生產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本辦法適用于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的編制、發布、備案、演練等工作。
第三條[備案管理的原則]應急預案的管理遵循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
第四條[明確預案管理的主管部門]交通運輸部主管全國港口應急預案的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管理工作。
第五條[明確生產經營人的職責]港口經營人負責落實本單位應急預案編制、評審(或論證)、備案、宣傳、培訓和演練等工作,并組織應急預案確定的各項措施的實施。
第六條[行政部門預案的編制要求]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急預案的編制應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
(二)結合本港區的安全生產實際及危險性分析,適應本港區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實際需求;
(三)有明確的應急保障措施,并能滿足本港區、本部門的應急工作要求;
(四)應急組織和人員的職責分工明確,并有具體的落實措施;
(五)基本要素齊全、完整,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準確;
(六)應與上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相關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七條[應急預案操作手冊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法律、法規、規章和同級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的應急預案,結合工作實際,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編制相應的港口應急預案和應急預案相對應的簡明操作手冊。
第八條[企業預案的編制要求]企業港口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應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的規定;
(二)結合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實際及危險性分析,適應本單位的安全生產事故應急實際需求;
(三)應急組織和人員的職責分工明確,并有具體的落實措施;
(四)有明確、具體的事故預防措施、應急程序和應急保障措施,并與其應急能力相適應;能滿足本單位的應急工作要求;
(五)有明確的應急保障措施,并能滿足本港區、本部門、本單位的應急工作要求;
(六)基本要素齊全、完整,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準確;
(七)應與上級政府、部門和本單位的相關應急預案相
互銜接。
(八)對于危險貨物港口經營人應當制定現場處置方
案。現場處置方案應當包括危險性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特征、應急處置程序、應急處置要點和注意事項等內容。
(九)港口經營人編制的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之間應當相互銜接,并與所涉及的其他單位、上級部門的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九條[預案附件內容要求]應急預案應當包括應急組織機構和人員的聯系方式、應急物資儲備清單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應當經常更新,確保信息準確有效。各種預案之間應相互銜接,并與預案所涉及的其他單位的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十條[部門預案評審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有關專家對本部門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審定。涉及相關部門職能或者需要有關部門配合的,應當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報同級政府批準發布。
第十一條[港口經營人預案論證要求]港口經營人應急預案由港口經營人自行組織論證,必要時邀請評審專家和應急預案涉及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參加。
第十二條[部門預案備案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的應急預案,應當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三條[港口經營人預案備案要求]港口經營人進行應急預案備案時,應提交以下材料:
(一)應急預案備案申請表及電子文檔;
(二)應急預案論證意見;
(三)論證人員簽名表;
(四)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危險貨物現場處置方案)文本及電子文檔。
第十四條[受理部門備案要求]受理備案登記的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對材料齊全的應急預案及時備案。
第十五條[備案登記建檔工作要求]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指導、督促檢查港口經營人做好應急預案的備案登記工作,建立應急預案備案登記建檔制度。
第十六條[預案宣傳教育要求]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將應急預案的培訓納入安全生產培訓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重點港口經營人的應急預案培訓工作。
港口經營人應當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應急預案的宣傳教育,普及生產安全事故預防、避險、自救和互救知識,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技能,使有關人員了解應急預案內容,熟悉應急職責、應急程序和崗位應急處置方案。應急預案的要點和程序應當張貼在應急地點和應急指揮場所,并設有明顯的標志。
第十七條[應急演練要求]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提高本部門、本港區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應當每年對應急預案的管理情況進行總結。
第十八條[演練頻次要求]港口經營人應當制定本單位的應急預案演練計劃,根據本單位的事故預防重點,危險貨物港口經營人每半年演練一次,其他港口經營人每年演練一次。
第十九條[演練評估總結要求]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后,應急預案演練組織單位應當對應急預案演練效果進行評估,撰寫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報告,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
第二十條[部門預案修訂要求]地方各級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根據預案演練、機構變化等情況適時修訂。
第二十一條[港口經營人預案修訂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港口經營人應當及時修訂應急預案:
(一)港口經營人因兼并、重組、轉制等重大變化導致現行應急預案不適用的;
(二)港口經營人生產工藝和技術發生變化的;
(三)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險源的;
(四)應急組織指揮體系或者職責已經調整的;
(五)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發生變化的;
(六)應急預案演練評估報告要求修訂的;
(七)應急預案管理部門要求修訂的。
(八)港口經營人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至少每三年修訂一次,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并歸檔。
第二十二條[預案修訂報備要求]港口經營人應當及時向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報告應急預案的修訂情況,并按照有關應急預案報備程序重新備案。
第二十三條[應急物資配備要求]港口經營人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配備相應的應急物資及裝備,建立使用狀況檔案,定期檢測和維護,使其處于良好狀態。
第二十四條[明確應急預案啟動后的報告程序]港口經營人發生事故后,應當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有關力量進行救援,并按照規定將事故信息及應急預案啟動情況報告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第二十五條[表彰獎勵]對于在應急預案編制和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人員,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港口經營人可以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六條[處罰]港口經營人應急預案未按照本辦法規定備案的,由縣級以上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罰。港口經營人未制定應急預案或者未按照應急預案采取預防措施,導致事故救援不力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由縣級以上交通運輸(港口)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并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七條[施行時間]本辦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篇3:某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管理工作,完善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體系,增強應急預案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安全生產條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7號)、《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編制導則》)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結合自治區煤礦生產安全應急預案管理工作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各級負有煤礦安全生產應急管理職責的部門和煤礦企業。
本辦法所稱各級負有煤礦安全生產應急管理職責的部門是指各產煤地(州、市)和縣(市、區)煤炭管理部門及其負責煤礦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機構(以下簡稱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以下簡稱煤監機構)。
本辦法所稱煤礦企業是指從事煤炭生產、礦井基本建設(含改擴建、技術改造)和承擔煤礦建設工程的公司(煤礦)和單位。
本辦法所稱應急預案管理是指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的各類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發布、備案、培訓、演練、實施、修訂和監督檢查等工作。
第三條自治區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工作應當遵循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原則。
新疆煤礦安全監察局(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負責全區煤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的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
各產煤地(州、市)和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應急預案的監督管理和指導工作。
第四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建立健全應急預案管理制度,完善應急預案體系、規范開展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發布、備案、培訓、演練、修訂和監督管理等工作,保證各類應急預案的有效實施。
第二章應急預案編制
第五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本級人民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應急預案,綜合本級、本部門職責和煤炭行業特點,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編制相應的應急預案。
第六條煤礦企業的應急預案應在全面分析危險因素和各類事故隱患,客觀評估危險源狀況、危險性分析和可能發生的事故特點及應急能力、應急資源,廣泛聽取一線作業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礦山救援隊伍指戰人員及應急管理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本辦法和《應急預案編制導則》及有關標準和規定編制。
煤礦企業應急預案體系一般由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構成。
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15萬t/a(含15萬t/a)以下,且危險性較小的煤礦企業(低瓦斯、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無礦壓沖擊危險性),其綜合應急預案和專項應急預案可合并編制。
第七條煤礦企業的綜合應急預案是本單位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綜合性文件,其主要內容:包括本單位的組織機構及其職責、預案體系及響應程序、事故預防及應急保障、應急培訓及預案演練等。
第八條對于某一種類的風險,煤礦企業應當根據存在的重大危險源和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如:礦井瓦斯、煤塵爆炸事故、火災事故、頂板事故、水災事故、瓦斯突出事故、沖擊地壓等),制定相應的專項應急預案,其主要內容:包括危險性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特征、應急組織機構與職責、預防措施、應急處置程序和應急保障等。
第九條煤礦企業針對危險性較大的重點崗位、作業場所、主要設備和設施,應當制定現場處置方案,其主要內容:包括危險性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特征、應急處置程序、應急處置要點和注意事項等。
第十條編制應急預案應當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本辦法》。
(二)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公司、礦井)實際。
(三)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危險性分析情況。
(四)應急救援組織和人員的職責分工明確,并有具體的落實措施。
(五)有明確、具體的事故預防措施和應急程序,并與其應急能力相適應。
(六)有明確的應急保障措施,并能滿足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公司、礦井)的應急工作要求。
(七)預案基本要素齊全、完整,預案附件提供的信息準確。
(八)應急預案內容與相關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三章應急預案評審
第十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編制的應急預案,應當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評審,參加評審的人員應當包括應急預案涉及的其它有關部門人員、煤礦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方面的專家。
第十一條煤礦企業應當自行組織專家或委托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機構對本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評審,并形成書面報告,其報告包括以下內容:
(一)應急預案名稱。
(二)評審地點、時間。
(三)評審專家和參加評審會人員的名單。
(四)煤礦企業應急預案綜合評審意見。
第十二條煤礦企業應急預案的評審由煤礦企業自行組織。參加應急預案評審的人員,包括應急預案涉及的有關部門人員、礦山救援隊伍的指戰人員、安全生產管理部門人員和應急管理的專家及應急管理部門人員,并邀請駐地煤監機構人員參加。
應急管理的專家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可從自治區煤礦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專家庫中抽取。
參與評審專家的人數應根據企業規模而定。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t/a(含90萬t/a)以上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評審相關專業專家人數一般不少于7人;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t/a以下,45萬t/a(含45萬t/a)以上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評審相關專業專家人數一般不少于5人;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45萬t/a以下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評審相關專業專家人數一般不少于3人。
第十三條煤礦企業應急預案的評審要以會議形式進行。評審內容應當注重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危險分析的科學性、預防和救援措施的針對性、組織體系的科學性、應急響應程序的可操作性、應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應急預案的銜接性等內容。評審人員和專家應本著對社會和企業負責的態度,嚴格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規定,全面、科學、客觀、公正開展評審工作。
第十四條煤礦企業應急預案評審采取形式評審和要素評審兩種方法。形式評審是受理備案登記的應急管理部門對于應急預案備案的評審工作;要素評審是煤礦企業組織的應急預案評審工作。應急預案評審采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種意見進行判定。對于基本符合和不符合的項目,應給出具體修改意見或建議。
(一)形式評審。依據《應急預案編制導則》和其它有關規定及標準,主要對應急預案的層次結構、內容格式、語言文字、附件項目以及編制程序等內容進行審查,重點審查應急預案的規范性和編制程序。應急預案形式評審的具體內容及要求,見附表1。
(二)要素評審。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應急預案編制導則》和其它有關規定及標準,從合法性、完整性、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操作性和銜接性等方面對應急預案進行評審。應急預案要素評審的具體內容及要求。
第十五條煤礦企業應認真分析研究專家的評審意見,按照評審意見對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和完善,專家組會議評審意見要求重新組織評審的,煤礦企業應按要求修訂,重新組織評審合格后,由煤礦企業主要負責人簽署印發。應急預案印發文件或單位主要負責人簽署聲明內容及簽字應當作為應急預案批準頁的主要內容。
第四章應急預案備案
第十六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編制的應急預案,上報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應急管理部門備案,同時報送駐地煤監機構。
第十七條煤礦企業按照以下規定將應急預案報送應急管理部門備案。
(一)納入自治區直接監管的煤礦企業及其所屬礦井、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t/a(含90萬t/a)以上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征得煤礦企業所在地(州、市)應急管理部門意見后,向新疆煤煤礦安全監察局(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備案。
(二)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90萬t/a以下,45萬t/a(含45萬t/a)以上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征得煤礦企業所在地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意見后,向煤礦企業所在地(州、市)應急管理部門備案。
(三)設計生產能力或核定生產能力為45萬t/a以下的煤礦企業應急預案,向煤礦企業所在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備案。
(四)各煤礦企業的應急預案向有關應急管理部門備案后,應送為其本煤礦企業服務的礦山救援隊伍。
第十八條煤礦企業向應急管理部門備案應急預案時,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應急預案備案申請表。
(二)應急預案綜合評審意見。
(三)煤礦企業所在地(州、市)或者煤礦企業所在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意見。
(四)應急預案文本及電子文檔。
(五)應急預案相關附件。?
第十九條受理備案登記的應急管理部門應當對應急預案進行審查,經審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備案并出具應急預案備案證明;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備案并說明理由,并將意見反饋送審單位,送審單位對預案進行修改完善符合要求后,重新報送備案。已經進行應急預案備案登記的煤礦企業,在申請辦理有關行政許可事項時,可提供應急預案備案證明,不再提供相應的應急預案。
第二十條各級煤炭管理部門和煤監機構要加強對煤礦企業應急預案的監督管理,依法將應急預案作為行政許可事項的必要條件。凡是沒有編制應急預案或者應急預案沒有通過專家評審的,沒有按照本辦法第十七條的規定進行備案的煤礦企業,向煤炭管理部門和煤監機構申請辦理、變更、延期煤炭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礦井基本建設(含改擴建、技術改造)項目開工申請、安全設施竣工驗收時,不得辦理、變更、延期煤炭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不得批準礦井基本建設(含改擴建、技術改造)項目開工申請,不得通過安全設施竣工驗收。
第五章應急預案實施
第二十一條應急預案的要點、應急程序和能夠反映礦井實際情況的礦井井上、下對照圖、采掘工程平面圖、通風系統圖、井下避災路線圖,張貼在應急指揮場所和相應的應急地點;將緊急避險設施與礦井監測監控、人員定位、壓風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聯絡等系統相連接的安全避險系統圖應存放在應急指揮場所。
第二十二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監機構加強對應急預案的監督檢查工作,將應急預案管理納入安全生產目標管理和安全生產質量標準化達標考評內容。
第二十三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應當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應急預案的宣傳教育培訓工作,使從業人員了解本企業應急預案內容,熟悉應急職責、應急程序和崗位應急處置方案,增強事故預防、避險、自救和互救能力,提高安全意識及應急處置技能。
第二十四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監機構將應急預案的培訓納入年度培訓計劃,負責監督檢查本行政區域內煤礦企業應急預案培訓工作。
第二十五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應當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性或專業性演練,提高本部門、本地區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第二十六條煤礦企業應當制定本單位的年度應急預案演練計劃,報送應急預案備案登記的應急管理部門。根據本單位的事故預防重點,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預案演練或者專項應急預案演練,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現場處置方案演練。綜合應急預案演練或者專項應急預案演練時,應邀請應急管理部門相關人員和應急管理專家指導;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后,演練單位應組織有關專家及應急管理人員對演練效果進行評估,撰寫評估報告,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
第二十七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每年對應急預案的管理情況進行總結。應急管理部門的工作總結報送上一級應急管理部門,煤礦企業的工作總結報送應急預案備案登記的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所在地縣(市、區)應急管理部門。
第二十八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編制的應急預案,應當根據預案演練、機構變化等情況適時修訂。
煤礦企業編制的應急預案至少每三年修訂一次,預案修訂情況應有記錄并歸檔,并將修訂后的應急預案按照本辦法第十七條的備案程序重新備案。
第二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急預案應當及時修訂:
(一)煤礦企業因兼并、重組、轉制等導致隸屬關系、經營方式、法定代表人發生變化的。
(二)煤礦企業生產規模和生產工藝發生變化或重大技術改造的。
(三)安全生產條件(地質情況或者災害因素)發生變化,形成新的重大危險源的。
(四)應急組織指揮體系、主要負責人、相關部門人員或者職責已經調整的。
(五)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發生變化的。
(六)應急預案演練、實施或應急預案評估報告提出修訂要求的。
(七)應急管理部門要求修訂的。
第三十條煤礦企業對應急預案進行修訂后,應當及時向有關應急管理部門和備案登記的部門報告修訂情況。
第三十一條煤礦企業應當按照應急預案的要求配備相應的應急物資及裝備,建立使用狀況檔案,定期檢測和維護,使其處于良好狀態。
第三十二條煤礦企業發生事故后,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有關力量進行救援,并按照規定將事故信息及應急預案啟動情況報告應急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監管職責的部門。
第六章獎懲措施
第三十三條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礦企業應當建立獎勵機制,對于在應急預案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人員,可以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三十四條煤礦企業未按照本辦法規定實施應急預案管理的,由應急管理部門依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7號)和相關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的規定依法進行行政處罰。
第三十五條煤礦企業未制定應急預案或者未按照應急預案采取預防措施,由應急管理部門和煤監機構依照《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規定依法進行罰款、責令停產整頓等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