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快樂遨游信息技術課堂
讓學生快樂遨游信息技術課堂
【摘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孔子的語錄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學習應該是很快樂的事情。信息技術課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注重學生操作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門工具型學科。那么如何能讓學生快樂地遨游在集操作性、實踐性、實用性于一體的單調、枯燥的信息技術課堂,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樂不知返”是信息技術一線教師長期研究與探索的問題。本文從筆者的課堂教學實踐出發,結合一些具體的教學案例,從課堂教學設計的導入、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嘗試營造一種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快樂遨游信息技術課堂。
【關鍵字】信息技術;課堂;快樂
信息技術是一門集操作性、實踐性、實用性于一體的單調、枯燥的課程。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僅僅停留在上網聊天、游戲,對課程知識內容不感興趣,那么如何讓學生興趣由上網聊天、游戲遷移到課堂知識內容的學習上面,這就需要信息技術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上下功夫,把原本單調、枯燥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創設成愉快、自由、主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樂意學習并在快樂中學習,營造一種輕松、快樂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遨游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樂趣。
一、開課導入要新穎、有趣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學“尤宜致力于導”。如果課堂導入設計的新穎得法,不僅可以巧妙的創設生動、有趣、豐富的教學情境,同時也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例如,在講解信息技術及其影響時,筆者是這樣進行課堂導入的,讓學生先觀看教學視頻“信息技術的影響”。學生被信息技術的“無所不能”深深吸引,學習興趣高漲。這就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埋下伏筆。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應用領域、未來趨勢以及信息技術的影響”等問題。這種視頻導入方法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吸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情境創設巧妙得當、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淡化技術,還能提升教學內涵,提高教學效益。比如在講解Word窗口大小的調整時筆者創設了另一種情景,課前先準備好一幅天井湖公園的圖畫,然后調整好窗口的大小,讓它僅僅顯出公園中的一小角。上課時打開這張圖片,讓學生發揮想象,想象一下美麗的公園里都有什么,學生們踴躍回答,在學生們回答的過程中,我邊說邊調整窗口的大小(對,公園里有美麗的花草樹木、假山、休閑的人們,最后告訴學生要愛護環境、愛護大自然、愛護我們美麗的家園),讓公園里的內容逐漸的顯現出來。這樣就把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味了,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并且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思想品德教育──愛護環境、愛護大自然、愛護我們美麗的家園。
二、構建高效的“任務驅動”教學課堂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發展性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1]。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
篇2: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
【摘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所帶來的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正給傳統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能否成功實施整合,已成為現代教學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化繁為簡,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學容量大,大量節約板書時間,教學效率高,教學效益好;教學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傳統觀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革新課堂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整合有效教學
作為成人,我們常常懷念童年時天真、活潑,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現在的兒童再不會有這種懷舊之情,因為沉重的學習負擔已使他們童年的歡樂化為烏有。目前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失去了兒童應有的夢想和激情,失去了積極的人生態度,失去了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失去了兒童應有的童真。他們變得現實、麻木、呆板;變得消極、沉重、少年老成,學習成了孩子們最痛苦的事情。基于此,我們選擇“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有效學習研究”作為研究課題,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興起所帶來的計算機及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正給傳統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能否成功實施整合,已成為現代教學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生機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效率。
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無疑給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功能創設情景,渲染氣氛,通過情景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問題,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調動學生渴望新知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把原來枯燥嚴謹的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1.將問題情境“故事化”增強趣味性
學生都愛聽故事,特別是一些童話、寓言故事。教師要將問題情境故事化,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我在教學《日月潭》第二自然段時,這一段介紹了日月潭名字的由來,我就給孩子們播放了了日月潭名字由來的神話故事,繪聲繪色的講解,豐富多彩的圖片,使學生身臨其境,豐富感人的故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篇3:依托信息技術整合促進課堂教學優勢發展
依托信息技術整合,促進課堂教學優勢發展
【摘要】信息技術以其巨大的容量、豐富的表現形式、直觀的感受迅速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信息技術教學的普及,多媒體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信息技術對促進教學的重要性。教學技術的現代化和信息化,功能各異的現代化資源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并成為現代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教學手段。在教育中創新,在創新中與信息技術齊頭并進,將創新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不斷注入活力,依托信息技術整合,促進課堂教學優勢發展,共同進步它才有發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優勢發展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深入,對傳統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正在產生深刻的變革,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傳授的進程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索發展、自主學習、意義建構等的進程。我們一定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佳方法,為加快實現教育信息化做出應有的努力。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所具有的優勢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我們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網絡中的信息資源,調用素材庫中現存的資料,幫助我們解決教學難點。其次,有利于發揮教學個性。沒有個性的課堂教學只是教材的翻版,久而久之,被束縛的就不僅是學生,我們可以根據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情況,或者教材具有的特殊內容制作出有個性的教學課件。如某一課所涉及的內容趨向專業性,我們就可以調用一批符合教材內容的素材充實進去,使這一課件具有它的獨特風格,那么這一節課也肯定是別具一格了。第三,有了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的運用,我們制作好課件再去上課,就能避免上課時捉襟見肘情況的發生。因為我們是按照備課教案做好課件,所以就能把無所適從的情況消滅在準備階段。第四,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容量增大了、色彩豐富了、生動性增強了,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
一、突破教學難重點,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在進行教學中,有些內容如果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畢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多媒體技術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俱備,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所以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化抽象為具體,使教學內容形象、清晰、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起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楚,學生難以聽明白的問題,有效地實現講授內容由景入情,言簡意賅的作用,是運用多媒體課件上課時能取得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而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中,教學已由講授型向創新型發展,它不僅要求教師自己動手制作課件,更多的能讓學生手、腦、心、眼運用為一體的操作過程。它可以把教師的語言形象地表現出來,也可以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形象表現出來,還可以使教師的板書更加清晰更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更能把多層次、多方面的思維集中在一起進行研究和比較。因此,計算機輔助教學為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表現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一種充滿樂趣的途徑,從而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活潑。恰當地選用多媒體制作課件來輔助教學,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方法上,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不拘一格的特點。運用電教媒體,可以把抽象的分析變得具體而形象,深刻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出學習情感,培養其學習的興趣。比如上《雨點》一課,我先讓學生聽一聽雨點的聲音,再問:雨點落到了哪里呀?然后讓學生讀課文,在文中找到相關的內容,這樣一來很自然的就把學生引到了書本上,學生有了想要找到答案的沖動,就會主動去尋找答案,這樣一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在教學形式上,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充分調動多種教學媒體的形、音、色,立體地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使抽象變得具體,使復雜變得簡明,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如課文《豐碑》一課,教學重難點在于學生對晶瑩的"豐碑"的理解。教學中老師適時展示多媒體課件:大雪紛飛狂風呼嘯,一個被凍僵的老戰士左手微微向前伸著,雪凝成晶瑩的冰覆蓋了老戰士。然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老戰士真的是向戰友借火嗎?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說些什么呢?學生通過讀書,思考,交流,仿佛置于文字敘述的環境中,去體會老戰士的所思所想,答案有新意卻也緊扣中心,教學效果很好,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