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小學創區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

小學創區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

2025-04-12 閱讀 7434

  喬蔣小學創區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貫徹落實潤州區區域教育現代化工作會議精神,確保20**年我區全面達到<<江蘇省縣(區)教育現代化建設主要指標>>的要求,結合學校實際,通過創建活動,使學校得到更好地發展,進一步優化辦學條件,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工作措施:

  1、強化創建意識。

  召開創建動員大會,通過各種形式.向教師、家長宣傳創建“潤州區教育現代化”的背景和意義,統一思想,使全體教師充分認識創建潤州區教育現代化是當前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保證的一項具體工作,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舉措;是我校發展的又一契機和平臺。

  2、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創建領導小組,制定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并根據創建內容建立若干個創建工作小組,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總結分析前階段工作,安排部署下階段工作,明確工作職責、明確工作目標、明確序時進度,保證創建工作高效推進。

  3、深化學校管理。

  要加強硬件建設,完善設施設備,進一步優化辦學條件,使辦學條件達到教育現代化標準;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有文化的校園,提高學校的文化品位;要加強學校管理,施行精細化管理,加強督查,提高管理績效。通過區域教育現代化的創建,全面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三、組織領導:

  1、成立學校教育現代化創建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z

  副組長:z

  組員:zz

  2、成立創建工作小組:

  工程建設組

  組長:z組員:z

  辦學條件組:

  組長:z組員:z

  師資隊伍建設組

  組長:z組員:z

  迎檢材料組:

  組長:z組員:zz

  校園文化組:

  組長:z組員:z

  四、時間安排

  1、20**年1月制訂創建方案,成立創建領導小組,召開全體教師大會進行創建動員。

  2、20**年1月~2月開始對學校的硬件設備進行自查,找出存在問題與差距,向教育局進行匯報,提出建設意見。

  3、20**年3月-6月完成校園建設

  操場:四月下旬完成操場設計方案

  五月中旬完成招標

  五月下旬進場施工,六月上旬完工

  圍墻:3月上旬完成圍墻招標

  3月中旬圍墻進場施工,四月上旬完工

  大門:3月下旬完成設計方案

  五月下旬完成招標

  六月上旬進場施工,六月底完工

  4、20**年5月底,完成學校信息化建設和勞技教室建設。

  5、20**年6月底,完成迎檢臺帳資料準備。

  6、20**年7-8月專用教室布置,校園文化布置

  7、20**年9月開學準備,繼續充實資料;抓好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教學常規管理等;迎接預檢。

  8、20**年10月,學校素質教育成果展示,區域教育現代化檢查。

篇2:現代化教學模式靈活多變網絡搭平臺推陳出新教育創新篇

現代化教學模式靈活多變網絡搭平臺、推陳出新教育創新篇

摘要:現代教育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教育技術素質如何已經成為影響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它也直接影響著我國教育的整體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因此,培養和提高廣大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在現代教學環境下已經變得非常緊迫和重要。加強與培養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技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在職教師進行教育培訓,但應切實注重全面培養和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使他們懂得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去從事未來的教育和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教師教學模式

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人們心目中教育形態的標志,是21世紀教育的制高點。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過程,一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培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徑,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中小學教師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方法,適應現代教學環境發展對教師的要求,熟悉并掌握運用各種現代教學觀念指導教學,幫助教師構建新型的現代教學模式等。

一、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教學應用能力。

隨著以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為基礎的信息處理技術、互聯網絡技術、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當代社會的信息化步伐越來越快,信息技術應用已經開始滲透進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社會時代,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來進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應用和傳播也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技術支柱,同時它也必將是未來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和基本方法。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是21世紀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教師能否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師的基本信息素養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教育和教學的質量與效益。中小學教師學習掌握和運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目標就是為了全面充實和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教學應用能力。

中小學教師學習現代教育技術,不僅應該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方法。這些內容既包括傳統的投影、電聲、電視等視聽媒體信息技術及其在數字化時代的新技術發展和教學應用,同時更重視學習掌握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技術為基礎的當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開發和應用,如視聽媒體教學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技術、網絡媒體教學技術以及對各種媒體資源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應用和開發技術等。

二、適應現代教學環境,不斷提高教師素養。

當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應用,使得現代教學環境已經不再僅僅依靠"一塊黑板、幾支粉筆"來開展教學活動。視聽媒體和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應用,中小學校園網的建設和發展,不僅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學校教學環境,而且也將會對以課堂語言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產生重要的影響。

1.媒體化教學環境

各種媒體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使得現代教學環境首先呈現出媒體化的特點,如視聽媒體綜合教室、數碼投影演示教學系統、多功能語言實驗室甚至虛擬技術模擬訓練等教學場所,媒體技術都已經成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手段。

篇3:闡述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關系及相互作用

闡述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的關系及相互作用

關鍵字:教育信息化現代化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關系

首先呢,我們共同來回顧一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關系。那么我們國家的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我們現在叫“兩基本、一進入”。到20**年我們將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的行列。我們知道這樣一個新的未來十年的發展目標是在不斷的研究和討論過程中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我們國家發展的需要提出的。那么我們知道,從現代化的要求,最開始我們在參加的這個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周濟部長在**年就開始組織制訂的這樣一個規劃當中,我們首先提出的是在整個中國社會中率先實現現代化,也就是在社會中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然后,在這個不斷的制訂過程中,我們又提出了人力資源強國的這樣一個要求。那么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對我們教育任務、使命的這樣一個認識,我們把未來十年的教育發展的目標定為“兩個基本、一個進入”。那么這樣一個“兩個基本、一個進入”的要求就對我們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了一個很好,就是未來十年的下一步發展的一個基礎,我們覺得教育現代化在整個“兩基本、一進入”的目標中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部分,教育現代化搞好了,我們將會為社會,為我們國家的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支持保障。

那么講到現代化與信息化,我想我們不必從定義開始講,大家對這兩個詞對非常非常熟悉,對這樣一個歷史過程也非常熟悉。

(一)教育現代化的追求和信息化的機遇

我在這給大家找了一個圖,這個圖是我們中科院何傳奇教授他們的研究團隊對國家現代化發展研究的一個結論性的圖。大家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圖上就從人類社會誕生以后,我們經歷了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正在走向知識社會。那在這樣一個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我們的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提出的。那么,在工業社會實現了之后,我們的現代化任務完成了嗎?顯然是沒有的。因此,在工業化走向知識社會或者叫我們的信息社會、后現代化社會的時候,我們的現代化任務仍然是一個持續不斷演進的過程。因此,我們想用這樣一個圖來看我們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實際上中華人民在整個的發展的過程中,從*戰爭之后就提出了現代化以及更晚一點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這樣一個要求。那么我們在一直追求的教育現代化,這個教育現代化是伴隨著我們國家的產業的發展,產業的革命和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進步開始的。

那么在這里我想就有兩個方面的概念,從現代化來講,就是現代化和后現代化,這個大家也都是非常非常熟悉的。一般來講,我們這樣一個圖,就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有人把它稱為現代化。從工業社會走向知識社會的時候,把它稱為后現代化。那么從這個現代化理論上來講,我們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形成的最早期的現代化理論,也有人把它稱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經典現代化理論之初,首先現代化的這樣一些國家、這樣一些地區對整個的現代化具有帶動作用,同時后發現代化的國家對于前面先行國家有依附性的關系,這是最早經典現代化的理論。

那么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經典的現代化理論有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它得到了實踐的挑戰,比如說我們大家都非常熟知的叫新興工業國家,比如說亞洲四小龍,這些新興工業國家并沒有遵照這樣一些經典現代化的理論,他們在社會發展或者是技術發展的某一時刻實現了跨越式的或者是跳躍式的發展,那么這是社會的現實,那么他們雖然有追趕的成份,但是他們也有超越的成份。因此,在整個的理論界就對經典理論有一個批判,首先經典理論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并沒有把人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同時它是一個資源投入,我們知道工業化的過程是以資源為基本支撐的,資源和資本為基本支撐的,這樣一種投入會使得社會發展破壞了生態,現在我們講的綠色經濟等等,這些都是工業化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問題。因此,就提出了后工業化社會,提出了后工業化的一系列的理論。

那么在這個后工業化社會的時候我們人類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也就是說在發達國家他們開始進入工業化以后,那么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其中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變化就是信息技術帶來了我們今天生活的一系列的甚至是帶有根本性的變化,那么這種變化使我們的社會從工業化社會正在走向知識社會或者叫知識經濟社會。那么工業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有什么不一樣?它其中有一點,就是工業社會,我們剛才說到了,它是以資源和資本的投入為發展的基點的,而在知識經濟社會它就有可能把知識信息這樣的一些無形的東西,或者叫非一般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物質上的東西的投入來帶來新的增值和創新。那么也就是說知識經濟社會的時候和工業社會相比,它的發展已經不完全依靠資源資本的投入,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知識的創新和知識的創新性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