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研論文培養學生自學幾件事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新教育思想發展的當代社會,自學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有良好自學能力的人,即便脫離了學校和老師,也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學業,甚至有可能取得有老師的引導更大的成就。
華羅庚就是一個自學成才的例子。在他的小時候他非常喜歡數學,他初中的數學老師也單獨給他開小灶,但是家境貧寒的他由于家里無力供養他,只能上完初中就輟學打工。但是喜歡數學的他并沒有放棄數學,他邊打工邊研究數學問題,終于在28歲當上了西南聯大的教授。并在后來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大師。
英國的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也是這樣的人。他也是因為家境貧寒就早早的輟學了。但是他天生喜歡學習,他常常是天還沒亮就點起蠟燭開始讀書。他沒有錢買書桌就坐在床上披著毛毯坐在床上讀書。他的興趣廣泛,求知欲特別強,不但學習醫學、法律、建筑,還學習了法、德、意等國的語言。成為了偉大的自學成才的佼佼者。
從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通過自學的道路完全使自己變得更優秀。在當今的教育中,這種自學的能力還是值得提倡的。
當然,自學的能力是可以靠我們的引導和培養的。結合自身的教育經驗和那些名人的事跡。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激發孩子的求知欲,保護其好奇心。
興趣永遠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一個好的興趣將伴隨孩子的一生。當一個孩子對某件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們的腦子中總會有那些各種離奇的問題和想象,他們的眼神里總會閃現出異樣的光芒,他們總會圍著老師問為什么。這時候作為一個教師應該有一顆耐心去幫助孩子解答他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并適當的夸他、鼓勵他進行自我的探索。
二、引導孩子養成自學的習慣。
在各個科目的學習當中,要從開始時就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并引導孩子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自我尋找一些問題的學習。告訴他們自學是學習的基礎,要想把學習搞好,自學是一件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任務。并在教學當中要適時的檢驗自學的效果,對一些自學良好的孩子進行適當的獎勵。
三、教給孩子一些自學的方法。
比如在語文的學習,可以告訴孩子首先應該做好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要抓好幾個環節。首先做到把課文讀通順,讀準字音;把文中一些優美的語句和詞語劃出來;把文中一些不理解的詞、句找出來并通過查閱字典和資料的辦法解決;還可以跟同學們交流自己對一些重點詞句的閱讀感受。有了好的方法做指引,孩子自學起來就更加得心應手了。有時候還要告訴孩子,遇到問題時候要自己先解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解決不了的事情再問爸媽和老師。
五、鼓勵孩子自學自悟,分享自學成果。
自學能力強的孩子常常在自學后就會有自己的自學體會和感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鼓勵這些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自學感悟,同時把自身的好方法推薦給班里其他的學生。學生是一個模仿能力特別強的群體。這時候的分享在班里會形成一種互相促進的影響。慢慢地,孩子們一個個都愿意無拘無束的分享自身的自學成果,都愿意主動的表現自己了。這時候自學的氛圍就構建起來了。
篇2:對學生自學能力培養討論
關于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的討論
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學實踐中反復訓練、逐步培養起來的,又在學習實踐中反復運用不斷提高的。
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學領域,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是廣大教師議論的中心,研究的課題。這里所說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自學能力,可以說是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因為一個人博學廣聞,知識豐富,大量的是靠自學得來的,這是不可非議的。談到培養自學能力,不僅國內引起注意,在世界中許多國家也很重視,已成為帶有方向性的問題。因此,我們培養的學生應當是具有很高的自學能力的人。所謂自學能力,就是指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如果學生自學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果就會顯著加強,遠非注入式教學所能相比。古人說得好:“善學者教師安逸而功倍,不善學者教師辛苦而功半”,一個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就可以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將來長大參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繼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所以,用長遠的眼光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有重要意義的。當前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老師講多少、學生聽多少,老師啟發什么、學生思考什么,老師啟發到哪兒、學生跟著想到哪兒,把學生看成知識容器。下課了,學生連書都沒打開。書是學生學習的依據,老師講的其實都是書上內容。老師把知識嚼爛了再喂給學生,光讓學生等吃“現成飯”,不讓學生自己去看書,自己去開動腦筋獲取知識,造成學生知識學得死,題目稍有變化就束手無策;具有嚴重的依賴性,離開老師,自己寸步難行。去自由探索,去發明創造。學生把老師講過的東西一旦忘記,自己不會翻書,重新把例題弄懂,理解能力低,表達能力差,學習很吃力。到了中學長時間不適應,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會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講,課后自覺重溫例題,然后,完成作業,這一些自學方法。因此成績提高很慢。
總之,我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應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各種感官全部調動起來,引導他們主動地參加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去,自己去看書、去思考、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自學方法,探索知識的規律。
二.培養自學能力的一些做法
1.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每次講新課的前一天,我都讓學生在數學自習課上進行預習。預習時不準互相議論。有時我邊在行間巡視邊鼓勵他們:“看誰不用老師講,能在預習時就把知識學會。”所以學生在預習時,都是埋頭看書、積極思考。要求他們凡是能自己學會的自己要學會,重點地方要畫上橫線,自己看不懂的要標出“問號”,準備上課時提出來和同學、老師研究、議論。每逢遇到較容易的知識,通過預習把它掌握了,學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異常興奮。有時下了課就找我興高采烈地說:“老師,這部分知識我已經預習會了!”我有時一方面鼓勵他,一方面給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課上給大家講一講嗎?如果你能給大家講清楚了,就算你預習會了。”這時,他就帶著這樣的任務去進一步預習。例如我教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時,預習后一個學生說:“同分說對了,于是我問:“為什么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呢?你還講得上來嗎?還有加減后要注意什么你知道嗎?”他沉默了,于是我告訴他:“你再看看書好好想想這兩個問題,明天講課時我一定請你給大家講。”第二天課上我真的提出這個問題,請他回答。他說:“分母表示把單位“1”分成幾份的數,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數,所以分母不能動,一動就說明不了例
約分。”他全答對了。我當眾表揚了他預習認真,有一定自學能力,不依靠老師自己也能獨立思考學會知識。自己學會的知識是不容易忘記的。凡是他們在預習時已經把知識弄懂了,在課上議論時就積極發言。凡是在預習時沒弄懂的地方,在課上就非常專心地聽別人講解。我體會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
2.指導學生做好自學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