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扶綏縣新寧一中王璇璇
摘要: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為學生搭建一個切合學生實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學習平臺。要做好三個轉變:一、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三、教學結構的轉變。處理好一個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深化改革提高質量三個轉變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將是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重要體現。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為學生搭建一個切合學生實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學習平臺。要做好三個轉變:一、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三、教學結構的轉變。處理好一個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
一、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探索、轉變教學觀念,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發展需求。強調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一堂好課要看學生學得怎么樣,要關注學生怎么樣學,教師是怎么樣為學生服務的。不再是看教師怎么樣教,課堂活躍不活躍,以前聽公開課時,聽得最多的就是這樣的評論:其實,說白了,上公開課不就是看表演,有誰管你學生學得會不會。課堂氣氛活躍了,教師表演親切了,就會得高分。
新課程要求教師將自己的“教”定位于對學生“學”的行為的引導和啟發上。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發展,教師“研究者”的角色也逐步確立,教學觀念的轉變,實際上是對已有教學觀念的改造和檢討,它是一個不斷思考和不斷實踐的過程。教師應立足于新課程實際,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學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進行教學。隨著新課程的發展,對教師的學科專業技能和教育專業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積極的提問者、鼓勵者,同時還應該是一個學習者,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去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去探索新的教學策略,運用新的教學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學活動,分析、研究、反思等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在新的課程環境下重新塑造自己,以趕上教育發展的步伐。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實施新課程改革之前,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知識,學生查閱資料、集體討論和學習活動很少,教師很少布置觀察、實驗、社會調查等實踐性的作業。課堂教學“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忽視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出現了高分低能的嚴重后果。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應該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換句話說,在教學中,我們老師應該很好地把握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自主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而言,或者說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投入思考,在學習中解決問題,而且有一定的情感投入,有較強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對認知活動有一定的調控能力以便作相應的調試,對于教師來講,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那就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愿學、會學、能學,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愿學,教學任務應與學生民主協商,應該給學生一定的選擇余地。此外,方法指導也是很重要的。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指導,就使學生會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一定的示范或是引導作用,組織有效的評價,對于引導學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也是有幫助的。在評價的時候,要張揚學生的個性。樹立學生的信心,激勵學生自圓其說,鼓勵他們進行原創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能合理地利用競爭機制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有肋于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會因他們年齡相近,思維水平相差無異,更能讓他們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彌補教師無法面對眾多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同時,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和幫助,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篇2:課堂教學改革方案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然而學生卻沒得到應有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實施有效教學,需要我們認真領會課程改革的精髓,把握全新的現代教育理念,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此計劃:
1、要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以個別優生的回答,當作全體的回答,以優生的速度決定教學的進程等。真正的面向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教學民主的思想。在組織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接受型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課程改革也要求我們改變接受學習的現狀,變為主動性的學習。這就要求我們要更新教學觀念,大膽處理教材。正確使用研究性學習法,它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布滿求知欲和好奇心程。
2.建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教學中,應和學生形成一種學習合作者的關系,把自己當作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學習行為,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人格,對學生不正確的地方不要簡單否認,要善于引導。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從內涵上來說,:
3.教學要有創新
創新教學,是現在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匯。它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內容。要培養創造型的學生,就需要有創造型的教師。不斷學習努力做到:(1)教學內容的創新,要改變考什么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傾向,不唯書是從,增加課堂的信息量。(2)教學環節創新,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想方設法扣住學生的心弦,使它們主動的探究新知識。學生在積極主動教學活動過程中,既把握了知識,又學習了語言、鍛煉了多方面的能力。(3)教學方法創新。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這需要我們要突破固定的思維模式,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總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經驗。(4)教學手段創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最優的教學手段,以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取最優的知識,得到充分的發展。一方面,要提高自己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制作帶有視聽效果的課件,另一方面,要突破傳統手段的束縛,在傳統中求創新。(5)課堂練習的創新。課堂練習在鞏固新知的同時,要有思考價值,要具有開放性。在學生方面,我們要注重通過自己的教學,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要善于呵護和引導學生的創新火花。其實,在一堂課中,只要有一點新意思、新思想、新觀念、新設計、新意圖、新做法、新方法等,就可以稱得上創新。不管是教還是學,只要有一點創新的火花,就值得肯定。
總之通過不斷加強理論的學習,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熟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有關規律。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目的。
篇3: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接受信息)、寫作能力(書面表達)、口語交際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改革切入點
1、課前查閱搜集資料。
2、閱讀教學: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
3、開展語文綜合性、研究性學習。
4、考試評價。
三.實施要求、方法、途徑
(一)小語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探究的信息點,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時要善于發現,通過多種途徑查閱搜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解、處理、整合,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養成搜集資料,練習查閱的習慣。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樣,如上網、去圖書室、看電視、調查訪問等。
(二)閱讀教學
1.課堂閱讀教學
突出以讀為主的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朗讀是基本訓練之一,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文章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味得到,而非分析講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讀訓練,可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從而自然地達到“情動于中動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通過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語言特點。
強化朗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