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有關技術問題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有關技術問題

2024-07-15 閱讀 7216

?一、問題的提出

為了盡快中斷事故,減少事故損失,國家安全生產法和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安全法規都明確規定,對于可能引起群死群傷甚至導致社會災難的生產系統必須制定并實施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本從在參加全國性安全大檢查及參與危險化學品專項安全評價中發現,許多企業甚至許多地區尚不知道應如何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所見到的不少預案往往也內容不完事或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下面,僅根據多年從事有關安全管理技術研究工作的體會,對有關技術問題進行一些探討,但愿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危險狀態分析

危險狀態分析是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的必要準備,只有對控制對象進行了充分系統的分析,全面掌握了有關危險信息,才可能制定出針對性、實用性強的應急救援預案。

1、危險控制對象的確定

企業生產過程中以及人類自下而上環境中難免這樣或那樣的危險因素。那么,究竟哪些危險控制對象必須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呢具體說來,從事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儲存的單位應對可能發生火災、爆炸、毒物泄漏的控制對象(特別是生產、儲存單元涉及危險物質的量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重大危險源辨識》規定的界量的重大危險源);礦山應對可能發生嚴重瓦斯爆炸、煤氣瓦斯突出、火藥爆炸、透水、尾礦庫潰壩的控制對象,建筑施工單位應對可能發生大范圍建、構筑物垮塌的控制對象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有關文件還要求,對于機場、事站、油庫及大型商場、影劇院等公共場所及飛機、火車、客運汽車、客運船舶等要害設施也必須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此外,有關地區還必須對地震、泥石流、大范圍山體滑坡等災害性自然現象的發生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

2、事故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分析

事故影響范圍及嚴重程度是確定危險警戒范圍及應急預案涉及機構級別的重要依據,也是應急預案中確定搶險救災隊伍規模和所需搶救設備、設施、物資數量規格的依據。

對于非擴散型危險源,其事故影響范圍一般可根據破壞能量的大小、可能遭受傷害的極端人數多少憑經驗確定。對于易燃、易爆、毒物泄漏等擴散型危險源,其事故影響范圍則必須根據火災爆炸危險指數法或其它相關的計算公式進行估算。事故影響范圍確定以后,再根據該范圍內人員、設備的危險暴露狀況確定事故嚴重程度。

事故嚴重程度一般可分為特別重大事故或社會災難,特大傷亡事故或左鄰右舍遭受重大影響,重大傷亡事故或主要系統毀來,個別人死亡、重傷或主要系統損壞,個別人輕微傷或系統輕度損壞等幾種情況。

3、事故發生頻度分析

事故發生頻度指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也是確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抗災措施級別的一個重要依據。

事故發生頻度主要與生產設備、設施本質安全化狀況,設備、設施、工藝危險狀況,作業環境缺陷及危險暴露時間等因素有關,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設備、設施本質安全化狀況。

本質安全化狀況主要指設設施本身所固有的(投入使用前已具備的)降低危險、避免或減少事故的能力。設備、設施的本質安全化狀況可由危險隔離、故障案(生產系統故障狀態時能對整個生產過程的工藝參數、關鍵物質的量進行自動檢測,并能對異常狀態進行自動調整或連鎖開停機、報警,自動釋放或吸收多余的能量等,以中斷故障過程)、故障風險、失誤安全(人員因操作失誤而處于危險位置時設備裝有的安全裝置能自動或靠手動實現停機,或將人體推出危險范圍)、失誤風險等狀態的組合模式確定。

設備、設施、工藝危險狀況指設備、設施、工藝上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對安全有突出影響的重大問題。主要指設備、設施結構、強度、人機匹配、操作上的可靠性、靈敏性及對作業要求的滿足程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工具、附件配備不合要求,防護裝備不合要求,工藝上存在危險性,故障頻繁,消防設施缺乏或有缺陷等。

作業環境缺陷生產作業環境對作業安全有影響的重大問題。主要包括溫度、濕度、噪聲不合要求,照明、能見度、視紙不合要求,作業場地狹小或存在墜落、滑跌、碰撞等危險性,安全通道(含人行道、車行道、天車吊物通道及消防通道)不合要求,空氣質量不良,自然條件存在危險性等。

危險暴露時間指24小時內人員(含作業人員及其他有關人員)在危險源危險影響范圍內停留的時間。

4、事故演變過程分析

對于不同演變過程,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搶險救災措施一般會有較大的差別。當前,較為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是事件樹分析法(FTA)。該方法是根據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分成階段(或步驟),用樹狀繪圖表示事故可能結果的一種分析方法。

5、危險模式分析

危險模式即事故影響因素的組合模式。危險模式分析結果直接關系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所定應急搶救措施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當前,危險模式分析最有效的方法是事故樹分析法(FTA)。該方法應用的難點是作事故樹圖(FT圖)。FT圖作出后,再依據布爾代數運算法則推算事故的最小割集――危險模式,還可進一步確定結構重要度――事故有關影響因素對事故發生的影響程度。

三、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主要內容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一般只應涉及與發現、中斷、搶救事故有關的內容,主要有組織措施、物資保障條件、有關檢查和維護保養措施、事故應急搶救措施等。

1、組織措施

包括應急救援機構名稱、成員單位、負責人及職責分工。應急救援機構及其相互關系。

(一)應急救援指揮部一般設總指揮和副總指揮各1名及成員若干名。對于企業而言,總指揮一般由總經理或廠長擔任,成員一般由生產、安環、消防保衛、醫院、供應、總經理(廠長、礦長)辦公室及有關分廠(車間)負責人組成。規劃較大的生產系統及政府,指揮部可設辦公室和技術組。

應急救援指揮部的職責為:

組織制訂或制訂并批準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建立健全事故應急救援隊伍,組織隊伍訓練演習;

保證搶險所需經費并配置必要的物資、設備;

決定發布和解除應急救援信號,組織指揮應急救援隊伍和應急救援行動,必要時作出請求有關援陰的決定。

向上級部門和周邊單位通報有關情況;

總結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經驗和教訓。

辦公室為指揮部的常設機構,負責掌握有關信息,協助做好宣傳和上級下達的工作及落實預案精神的相關工作。技術組是指揮部的技術咨詢機構,負責預案的起草、解釋并解決實施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二)業防護組視控制對象特點一般由煤氣(或其它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防護專業人員組成。基職責主要是事故時切斷易燃、易爆、有毒物料來源,稀釋有毒有害物質濃度,控制存放易然、易爆、有毒物質容器可能發生的連鎖反應等。

(三)訊聯絡組負責實施救援信號的發布和解除及系統內外通訊聯絡等工作。

(四)警戒疏散組負責事故警戒、疏散、治安保衛、道路管制等工作。

(五)消防組負責防火、防爆和滅火工作。

(六)醫療救護組負責受傷害人員的醫療、緊急搶救或向臨近醫院及時疏散治療。

(七)工程搶修組負責現場搶險、搶修工作。

(八)后勤保障組負責各種車輛調配和搶險救援物資的供應運輸等工作。

2、物資保障條件

指事故應急救援所需設備、設施、物品等的配置和供給條件。主要包括:

搶險救援裝備。指搶險指揮車、搶險運輸車、工程搶險車(車上配發電機、空壓機、電焊機等)、防爆扳手等工具、切管機、鍘管機、鉆孔套絲機、電焊機等。

醫療救護設施。指搶救受傷害人員所需的救護車、擔架及其它設備、設施、器械、藥品等。

搶險人員防護設施。主要指氧氣呼吸器、防毒面具、防爆風機、防護服等。

消防設施。包括幾種干粉滅火器及其它必要的滅火器、消防水池和水泵、消防栓及配套的消防水帶、水槍等。

通訊聯絡設施。含固定電話、移動式電話、對講機、警報發生器等。

3、有關檢查和維護保養措施

指及時發現事故征兆,盡快中斷事故所必須進行的檢查和相應維護保證工作。主要包括:

危險監控、監測(如礦山地壓監測、易燃易爆有毒氣體泄漏監測、煙火監測等);

通訊聯絡設施完好性檢查;

設備、設施、工藝危險性巡查;

消防設施有效性檢查;

事故應急設施的有效性檢查(如地采礦山通風系統把風裝置檢查、皮帶機事故開關檢查、消防備用水泵檢查、氧壓機防氧火災自動充氮系統檢查等。

以上檢查應制定相應檢查表,列出檢查對象及部位、檢查標準、巡查路線、檢查周期、責任單位等,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

4、這是事故應急搶救措施

這是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關鍵性內容。為了保證其系統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事故應急搶救措施應分層次、分對象、分后果類別提出,并且最好以應急卡片的形式表達。

所謂分層次,是指對于同一種事故,政府機關、企業決策層(指企業內應急救援指揮部)、企業管理操作層(指各救援小組)應急措施的著眼點應有所側重,同時又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序的整體。

所謂分對象,是指針對不同的應急救援小組,應明確各自的應急措施,千萬不要胡子頭發一把抓,否則達不到好的救援效果。

所謂分后果類別,主要是指根據不同事故后果制訂相關的應急措施(如主體生產設備易燃易爆有毒氣體泄漏與其進口伐門或管道泄漏應制訂各自不同的應急措施)。

應急卡片應針對各種不同的危險模式說明應急處理的順序、操作要領、作業注意事項。應急卡片的內容表達盡可能準確、簡潔、易以實施,就像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一樣,一看就懂,懂了就能操作,實施了就有很好的效果。

四、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演練

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演練是檢驗預案的系統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重要環節,也是使有關人員熟悉預案,保?持常備不怠的關鍵。為此,演練過程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盡可能模擬事故時可能出現的情況演練;

對于演練中發現的問題,包括預案自身的系統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問題,以及預案落實中的問題(如人員配備不合理、物資保障條件不良、監測、監控、消防設施效果不良等)都應及時進行整改或進一步落實;

針對生產系統變化情況及時對預案進行必要的調整;

定期做好監測、測控、消防通訊等設施的檢驗、檢查等工作,保證其隨時處于良好的狀態。

篇2: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調查處理條例

第1條鐵路機車車輛在運行過程中與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牲畜及其他障礙物相撞,或者鐵路機車車輛發生沖突、脫軌、火災、爆炸等影響鐵路正常行車的鐵路交通事故(以下簡稱事故)的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適用本條例。

第2條鐵路運輸企業和其他有關單位、個人應當遵守鐵路運輸安全管理的各項規定,防止和避免事故的發生。事故發生后,鐵路運輸企業和其他有關單位應當及時、準確地報告事故情況,積極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盡快恢復鐵路正常行車。

第3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干擾、阻礙事故應急救援、鐵路線路開通、列車運行和事故調查處理。

第4條根據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列車脫軌輛數、中斷鐵路行車時間等情形,事故等級分為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事故:

(一)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

(二)繁忙干線客運列車脫軌18輛以上并中斷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三)繁忙干線貨運列車脫軌60輛以上并中斷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第5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事故:

(一)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

(二)客運列車脫軌18輛以上的;

(三)貨運列車脫軌60輛以上的;

(四)客運列車脫軌2輛以上18輛以下,并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24小時以上或者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五)貨運列車脫軌6輛以上60輛以下,并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24小時以上或者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48小時以上的。

第6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事故:

(一)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

(二)客運列車脫軌2輛以上18輛以下的;

(三)貨運列車脫軌6輛以上60輛以下的;

(四)中斷繁忙干線鐵路行車6小時以上的;

(五)中斷其他線路鐵路行車10小時以上的。

第7條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為一般事故。除前款規定外,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可以對一般事故的其他情形作出補充規定。

第8條本章所稱的“以上”包括本數,所稱的“以下”不包括本數。

第9條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的鐵路運輸企業工作人員或者其他人員應當立即報告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或者公安機關。有關單位和人員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將事故情況報告事故發生地鐵路管理機構。

第10條鐵路管理機構接到事故報告,應當盡快核實有關情況,并立即報告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對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應當立即報告國務院并通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發生特別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較大事故或者有人員傷亡的一般事故,鐵路管理機構還應當通報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第11條事故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區間(線名、公里、米)、事故相關單位和人員;

(二)發生事故的列車種類、車次、部位、計長、機車型號、牽引輛數、噸數;

(三)承運旅客人數或者貨物品名、裝載情況;

(四)人員傷亡情況,機車車輛、線路設施、道路車輛的損壞情況,對鐵路行車的影響情況;

(五)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斷;

(六)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

(七)具體救援請求。

第12條事故發生后,列車司機或者運轉車長應當立即停車,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對無法處置的,應當立即報告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進行處置。為保障鐵路旅客安全或者因特殊運輸需要不宜停車的,可以不停車;但是,列車司機或者運轉車長應當立即將事故情況報告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接到報告的鄰近鐵路車站、列車調度員應當立即進行處置。

第13條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妥善保護事故現場以及相關證據,并在事故調查組成立后將相關證據移交事故調查組。因事故救援、盡快恢復鐵路正常行車需要改變事故現場的,應當做出標記、繪制現場示意圖、制作現場視聽資料,并做出書面記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事故現場,不得偽造、隱匿或者毀滅相關證據。

第14條事故責任單位和有關人員應當認真吸取事故教訓,落實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發生。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鐵路管理機構以及其他有關行政機關應當對事故責任單位和有關人員落實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15條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人身傷亡是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鐵路運輸企業不承擔賠償責任。違章通過平交道口或者人行過道,或者在鐵路線路上行走、坐臥造成的人身傷亡,屬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傷亡。

第16條違反本條例的規定,鐵路運輸企業及其職工不立即組織救援,或者遲報、漏報、瞞報、謊報事故的,對單位,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由國務院鐵路主管部門或者鐵路管理機構處4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于國家工作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篇3:事故應急救援演練制度

第一條為加強對各救援隊伍的培訓,進一步提高員工在突發性重大事故面前的應變能力,特制定本應急救援預案演練制度。

第二條演練的主要內容:

1、事故報告與接報。包括第一時間的事故現場人員或事故發現人員的報告;事故單位接報響應;事故單位向當地政府及其應急保障系統報告,請求外圍應急救援支援及其接報響應。

2、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的現場應急搶險或避險。

3、事故應急調度指揮部指揮與搶險。包括指揮部人員迅速趕赴現場預定位置指揮搶險工作;通知各有關應急機構進入應急狀態;指揮調動應急救援隊伍開展搶險、排險、疏散、警戒、救護等相關工作。

4、調用物資。包括應急搶險車輛、裝備、通訊器材、醫療器材、藥品和個人防護用品等。

5、演練總結和預案補充。根據演練考核標準,對演練情況進行總結,補充完善預案。

第三條救援指揮部和救援隊伍應本著專業對口、便于領導、便于集結和開展救援的原則進行組織,每年都要根椐人員變化情況進行組織調整,確保救援組織的落實。

第四條每年組織進行一次化學事故應急救援演習,具體時間由生產部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