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課改教學反思
初中物理課改教學反思
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理念、新模式不斷滲透到基礎教育中來,作為一名物理教師也應該對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改革創新,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卻感到了問題重重。
一、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教學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同時感到教學時間之緊張。其實,實施探究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學會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要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培養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習慣,喚回他們創造的激情、積極的態度以及活潑開朗的心情,所以多占用一些時間是值得的。但需要說明的是,實施探究教學不完全在課堂上完成,只要學生有探究的積極性,就完全可能在課外去做他們有興趣做又能做的事。課上老師只讓學生匯報探究方法與結果,可大大節省授課時間。只要老師在平時的備課中,能對教材做到統攬全局、總體規劃,不單節孤立被動的備課、授課還是能夠解決時間緊的問題的。
二、在強調“創新、實踐、探索”的課程主旋律下,師生應共同營造一種動態的、充滿生機的課堂。但上課時要解決好“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局面。一方面,按新課程的要求,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階段,必須開展非指導性教學,要“放”,但要善于從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實際學習的興趣需要出發,讓學生去主動探索,鼓勵學生質疑、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切忌將預設的教學目標、自己的經驗、態度、價值觀強加給學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課堂教學的復雜性,需要老師將學生、教學內容、課堂的際遇等諸多因素納入教學過程,進行課堂的適當調控,使課堂放而不亂,學習環境和諧。
另外,還要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之間的關系。例如:在學生還不善于合作學習的情況下,教師應考慮合理分組,指導學生進行合理競爭與合作,協調班級成員之間的關系,同時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獨立轉向合作;隨著課改的深入,可逐步培養起學生解決問題的途徑、原則、方法、步驟,即可克服學生自主學習時的盲目嘗試和無意義的猜測,提高課堂學習的高效性。
三、過去基礎教育課程標準是統一的,目標非常明顯,我們以“超綱”、“不考”為理由,不允許不確定的知識點進入課堂。與此相反,新課程增加了教學中本來就有的那些不確定性。例如,教學目標、結果、對象、內容、方法、過程的不確定性使課堂教學中的不確定性情境大大增多。為此,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求教師是個研究者、決策者,對于課堂教學不確定的,可以成為創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組織者、參與者。因為新課程標準強調“過程與方法”的學習和課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功能。將“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列入到與“知識與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納入到了課程資源中。教材上出現的內容不一定都講,對于不確定性情境產生的非常有價值的問題而無法一一答復時,可有效利用課程資源,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開展討論、研究性學習,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
四、新的教學方式有著傳統教學模式不可替代的優點,尤其是在目標上的不同:一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二是目標內容更為全面,不僅有學科知識、還有科學過程、方法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的目標;三是將三大目標統一于科學探究的過程,強調知識在探究過程中構建。要朝著“促進學生的發展,有利于改革的進展”方向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要毫無顧慮地、大膽地改進自己的評價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學生發展。無論課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礎始終是中小學階段的首要任務,
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問題是肯定會有的,只要我們不斷思考、大膽更新自己的觀念和實踐,就一定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篇2:新課改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
關于新課改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
謝麗華,林媚珊,曾超,周文博,林稚超
文昌華僑中學,郵編:571300
[摘要]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從學習觀、課程資源利用和開發、評價體系三方面來分析我國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提出改進的方法。
[關鍵詞]建構主義;“非常規”物理實驗;評價體系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學中許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和理論都是對大量的物理現象進行分析、歸納、比較和綜合后總結出來的。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實驗的重要作用,通過有效的實驗課將所學的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增強學生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能力。新課改明確指出:物理學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組成,高中物理課程應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新形勢對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探討物理實驗教學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國的物理實驗教學仍然存在諸多困境和懸而未決的疑問,需要我們去切實面對和妥善解決。本文從學習觀、課程資源利用和開發、評價體系三方面來分析我國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
一、學習觀
在認識論上,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倡導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即能動的反映論。該理論強調認識的反映特性及客觀性,但對認識的能動性未能給予充分的重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界給予高度關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強調學習是一種知識建構的過程,通過學習者主動地意義建構獲得,不是對知識的記載和吸收,而是人在實踐活動中面對新事物、新現象、新信息、新問題所作出暫定性的解釋和假設,強調知識的相對性、個人性和情境性,該理論與機械的反映論是相對立的。建構主義強調意義建構的探究學習、發現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方法,對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主動性,促進學生探究性、創造性的發展,有其顯著的積極意義。目前這一理論思想,正指導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其學習與教學方式的轉變,其倡導的探究、發現、體驗、研究性學習、動手實驗等學習方式,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其獨特價值。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規律的發現則需要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的探索才能得出來,建構主義所倡導的探究式、發現式學習正符合物理學科的研究方法。建構主義所強調的情景創設有利于學生對高中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建構知識的意義,促進所學內容的活學活用;將其學習觀引入到物理的教學與學習中對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然而事情總是有其兩面性,作為一種還未形成穩定的、統一的體系,建構主義過分的強調知識的相對性、個體性及真實情景的創設,易使這種理論陷入了主觀主義、主觀經驗之中,忽視了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在高中階段,有些物理規律要經過推理得出,而且處理問題要較多的運用推理和判斷。新課標明確要求高中階段應能抽象的基礎上進行概括,且分析的深度和綜合的廣度也要有所提高。因此,在借鑒這種學習理論時,在強調個體性的同時應同時追求知識的普遍性,意義建構與意義接受相結合,發揮學生作用的同時不應輕視教師的指導,強調情景創設同時進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二、課程資源利用和開發
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的基礎,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一般利用廠制常規器材進行實驗教學,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解釋物理現象,易得出與課本給出結論相一致的實驗數據,使學生易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教學資源相對缺乏、教學條件相對落后的學校,經常出現儀器損壞或者儀器缺乏的情況,使得有的教師束手無策,以至于以講實驗代替做實驗。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出現學生通過黑板、多媒體“看實驗”,學生動手實驗時間比較少或者根本沒有,變成“理論型實驗”。另外,廠制常規器材復雜,不親切,和實際生活脫離較遠,用它來進行物理實驗教學,很難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種種當前在實際教學過程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實驗教學初衷和實質。針對此問題,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應該將常規物理實驗與“非常規”物理實驗有機結合,發揮各類物理實驗教學的整體功能,為學生富有個性地全面發展提供更加豐富的實驗課程資源。
“非常規”物理實驗,是指主要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易得物品、材料、器具、人體或人體局部以及兒童玩具等開發進行的一類體現自創性、體驗性、趣味性、簡易性、生活化的物理實驗教學活動。與其相對應的是使用廠制正規的專門實驗器材開展的實驗教學活動,即所謂“常規物理實驗”。“非常規”物理實驗是一種最直接的創新活動,有利于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新課程的全面實施為“非常規”物理實驗的廣泛開展提供了契機,而“非常規”物理實驗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將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常規”物理實驗主要包括人們熟悉的“低成本實驗”、“自制教具實驗”、“家庭實驗”等。常規實驗的實驗儀器外觀美觀精致,測量較精確,教學上科學性強;“非常規”物理實驗取材多源于生活,器具較簡易,教學上生活化、趣味性強。物理實驗教學應有機結合兩類實驗各自的特點及教學上的優勢,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物理課程三維目標的達成。
三、評價體系
在全面推行物理新課標新教材的今天,評價制度改革還相對滯后,長期形成的體制機制不適應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學生、學校、人才的評價還不符合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在高考制度下社會、家長的評價尺度依舊以高考升學率的高低去衡量,考試評價制度對教育實踐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在“高考指揮棒”下使得學校教育常常自覺不自覺地與考試所設置的目標保持一致,并努力向其靠攏。因此創建一種從根本上有利于強化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推進新教育理念的評價體系是至關重要的。
在考試內容上可以采取知識和能力并重為主旨的命題方式,加大實驗性試題比重,增加綜合性、應用型試題內容,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出一些突出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試題。評價可在多元化、多樣化上做文章,如運用常規統計分析、考生發展效率度分析、成績相關性分析相結合的高考質量評價分析方法進行綜合評價,既要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又要看學生的學習過程、思想表現、進取精神,全面描述學生的成績、優勢和不足,力求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同時制訂各環節操作細則,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實行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評價過程嚴格受到相關部門的監督。
四、小結
實驗是物理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指導,實驗指導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實驗課的指導和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水平、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參考文獻
[1]張偉,郭玉英,劉炳升.非常規物理實驗:有待深入開發的重要物理課程資源[J].物理教師,20**(9):47-5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
[3]孫喜亭.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質疑[J].教育科學研究.**,(11).
[4]于洪澤,李文波.建構主義與物理課堂教學的融合[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2):78-80
篇3:某中學高中物理新課改培訓總結
高中物理新課改培訓心得體會
我參加了本次高中物理新課程培訓學習。培訓中我看了視頻講座、學習了文本材料、學員評論以及相關資料等。使我受益非淺,隨著社會經濟時代的迅速發展,普通高中新課改主動適應了時代的需要,最終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質發展上,因而,“以認為本”是高中新課改的根本理念,通過培訓,深深地感知,高中新課程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歷程的發展需要,尊重他們作為人的人格和尊嚴,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的需要,從課程設計到課程實施都應體現選擇性和多樣性。
新課程的實施真實的反映了高中學生的學校生活體驗。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應營造好學習信息技術的大環境。
一方面,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物質條件;
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文化環境。正如專家所說的,去學習、借鑒其他科目的成功經驗,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采用講解、觀察、討論、參觀、實驗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長補短。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并善于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新課程通過問題的解決進行學習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與監控能力,其次貼近學生的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際。還要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評價和反思問題解決問題的各個環節以及效果,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
教師要靈活地運用教材,處理知識點,與信息技術、其他學科整合,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講課時,不拘泥于教材順序,而是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變動。物理新課改后,需要學生接觸學習很多的信息,而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傳授大量的信息量、實現學科滲透、乃至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是難以實現的。利用信息技術能演示現有實驗條件下不能完成的實驗,利用多媒體的圖形、圖像、聲音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習知識。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搜集生動的素材,讓學生感受,降低了教學難度。以計算機網絡為主的信息技術為新課改提供了機遇,要把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效果,也能加快新課程改革的進程。從他們身上,可以學習很多東西,
這次的培訓學習,我的確感到長了許多見識,教學思路靈活了,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首先作為新課改教師,在課堂的設計上一定要力求新穎,講求實效性,不能活動多多而沒有實質內容;教師的語言要有親和力,要和學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來看學生,充分的尊重學生;再者在課堂上,教師只起一個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學生去解決問題,那樣又成了滿堂灌的形式;在引領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實驗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但是不能全靠問題來牽引學生,讓學生跟著老師走,這樣便又成了滿堂問的形式;另外教師的個人修養和素質也尚需提高,要靠不斷的汲取知識,學習先進經驗來作保證。總之,實施新課程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教師要在新的理念指導下,從思想上轉變觀念,從行為上轉變方式,不斷加強自身業務學習,努力構建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千萬不能讓課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