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中學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南灌四中中學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為了全面促進我校課堂教學改革,打造高效課堂,使廣大教師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引導教師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課堂的教學改革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特制定《南灌縣第四中學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以促進教師成長為關鍵,以提高教學效率為原則,打造高效課堂。從學生發展出發,積極開展集體備課,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獨學、合學、對學、群學”的意識和能力,形成以“教學案”為抓手,實施“自學、交流、反饋”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學案”為載體,以學生合作小組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學生個體展示為主,以教師點撥引導為補充,遵循教學過程的遞進和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開展師生、生生間的雙向互動,達到教學相長、雙贏共好的最優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課堂教學理念
牢固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學生觀;實踐教師觀念的更新--“教是為了最終達到不教”;促進教師教學行為方式的轉化,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優化教學過程,實現“教學合一”;建立高效、民主、和諧課堂。
三、課堂教學改革遵循的原則
1.發揮集體智慧。課前教師集體備課,探討研究教學內容,選取最優化的教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沒有權利一言堂,要真正理解學習的科學過程,用討論代替講述,用互動改變被動,用爭論取代提問,讓學生在快樂中主動學習。
3.充分相信學生。教師的課堂教學主要任務是發掘潛能,因人施教,啟迪學生的智慧。由抱怨學生到喜愛學生,由老師的填鴨式教學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讓每個學生按自己的需求主動發展。
4.認真研究學習過程。明確學習的三個環節,預習互學、展示交流與總結反饋。做到預習到位,學習充分,反饋及時。
5.改變傳統的教學習慣。教師要改變原有的備課、講課、復習、提問、批改作業、課后輔導、課堂用語、授課方式等習慣,學生要改變傳統的聽課、回答、練習、作業、聽課方式等習慣,培養新的學習行為。
6.遵循及時總結、經常反思、交流探討的原則,不斷成熟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學”課堂教學模式。
四、課堂教學改革試行年級、學科、教師
1.年級:七、八、九年級
2.學科: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思品、歷史、地理、生物
3.教師: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思品、歷史各組備課組老師
五、課堂教學改革實施階段
1.調研、考察階段(20**.9--20**.10)。
選派部分教學骨干外出學習。
2.宣傳、動員階段(20**.11--20**.12)
(1)教學、教研管理干部向全體教師匯報考察結果。
(2)確立課改方向,并召開動員大會。
(3)向學生宣傳“課改”,營造良好的“課改”氛圍。
3.成立課堂教學改革工作小組
組長:z
副組長:z
成員:z
4.實踐階段(20**.2起)
5.課改教師學習安排
A、走出去。
(1)遵循學習、研討、實踐、再研討、再實踐的原則,借鑒他人經驗,立足校情、校本,“摸著石頭過河”。
(2)加強交流,注重合作。
B、請進來。
C、校內采取:
(1)推門聽課:各教干依據我校高效課堂的“四學模式”進行推門指導。通過聽課、查教教案、交流、評課等方式對教師進行高效課堂模式的運用指導,使廣大教師理解模式的內涵。
(2)強化訓練:對積極性低、課堂轉變慢的教師進行專項跟蹤強化訓練,同時,請其他教師進行捆綁幫扶,促進課堂教學模式盡快轉型,使每個教師盡快掌握高效課堂模式,確保每一位教師不掉隊。
(3)骨干示范:對課改過程中發現積極性高、課堂轉變快、善于學習提高的骨干教師,給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精心組織與安排觀摩課、示范課等,促使教師迅速加快提高實施高效課堂的能力。
(4)交流研討。各學科組召開關于高效課堂實踐活動的經驗交流,進一步修正本學科組的高效課堂推進方案。
六、“教學案”設計原則、要求、使用及流程
1.“教學案”設計原則
(1)主體性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
(2)導學性原則:具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3)探究性原則: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容,有可供師生豐富完善的“教師復備欄和學生筆記欄”,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4)層次性原則:關照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2.“教學案”設計要求:
第一“教學案”應該具備明確的學習目標;
第二“教學案”應注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體系;
第三“教學案”應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用幾句話通俗易懂地告訴學生怎么樣讀教材;
第四“教學案”應提供檢測學習效果的練習,習題要精選;
第五注意“教學案”與一般教案、講義的區別,不能把“教學案”寫成類似學習輔導用書的模式。
第六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教學案”應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教學案”的編寫一般按課時進行,與教師上課同步,適合于不同課型的教學需要。
第七自主學習模塊的編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編寫,教學案首先是學案。題目設計要針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考點設計題目,數量不能多。
第八合作探究模塊的設計,探究重點、難點,設計有層次的含金量較高的問題。
篇2:課堂教學改革方案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然而學生卻沒得到應有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實施有效教學,需要我們認真領會課程改革的精髓,把握全新的現代教育理念,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此計劃:
1、要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以個別優生的回答,當作全體的回答,以優生的速度決定教學的進程等。真正的面向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教學民主的思想。在組織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接受型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課程改革也要求我們改變接受學習的現狀,變為主動性的學習。這就要求我們要更新教學觀念,大膽處理教材。正確使用研究性學習法,它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布滿求知欲和好奇心程。
2.建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教學中,應和學生形成一種學習合作者的關系,把自己當作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學習行為,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人格,對學生不正確的地方不要簡單否認,要善于引導。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從內涵上來說,:
3.教學要有創新
創新教學,是現在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匯。它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內容。要培養創造型的學生,就需要有創造型的教師。不斷學習努力做到:(1)教學內容的創新,要改變考什么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傾向,不唯書是從,增加課堂的信息量。(2)教學環節創新,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想方設法扣住學生的心弦,使它們主動的探究新知識。學生在積極主動教學活動過程中,既把握了知識,又學習了語言、鍛煉了多方面的能力。(3)教學方法創新。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這需要我們要突破固定的思維模式,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總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經驗。(4)教學手段創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最優的教學手段,以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取最優的知識,得到充分的發展。一方面,要提高自己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制作帶有視聽效果的課件,另一方面,要突破傳統手段的束縛,在傳統中求創新。(5)課堂練習的創新。課堂練習在鞏固新知的同時,要有思考價值,要具有開放性。在學生方面,我們要注重通過自己的教學,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要善于呵護和引導學生的創新火花。其實,在一堂課中,只要有一點新意思、新思想、新觀念、新設計、新意圖、新做法、新方法等,就可以稱得上創新。不管是教還是學,只要有一點創新的火花,就值得肯定。
總之通過不斷加強理論的學習,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熟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有關規律。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目的。
篇3:我對美術課堂教學改革中:合作學習認識
我對美術課堂教學改革中-關于合作學習的認識
美術新課改強調通過發展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美術課程是一門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課程。由于各種原因,以往人們對美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我國中小學美術課程,長期受專業美術教育的影響比較深,使課程目標的定位產生了偏差。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盡量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并且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要求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
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在每個單元課題中都體現了共同學習、合作學習的精神,提倡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藝術作品、學生與文化歷史等對話的互動與共同研究過程,既注重對每個學生在不同領域有自己專長的發展和愛好,又特別強調大家共同學習,相互合作的研究性方式,使所有學生通過學習得到全面的發展。新的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其三個特征為“主動、探究、合作”。在我們90年代初也出現了合作學習的研究與實驗,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仍屬新生事物,或在教堂教學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并沒能科學地理解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把握其精神實質。
所謂的“合作學習”是指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鼓勵同學間彼此協助,互相扶持,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并達成團體目標。合作學習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人際交往、團體合作能力等。新的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在初中美術課程的教學中比較適合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無論欣賞